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今日看点
高考取消加分项就真的平等了吗?
         发表时间:2018-03-22 09:59:31  文章来源:凤凰新闻 张丰
 
  3月21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今年的高校招生做出部署,并根据相关规定,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可以说,教育部印发的这个《通知》内容不少,但毫无疑问,随《通知》发出的取消高考加分的相关“安民告示”最实际,也最引人关注。
  换句话说,现在还在发挥作用的各种加分项目,以后就都不会有了。这不仅影响到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也会对整个教育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考加分项滋生的各种不平等
  有关高考加分项目的争议从来就没有断过。尽管这一制度设计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努力来获取某种加分,但是在实践中,高考加分不但猫腻多多,而且也极为不平等。
  仅仅“科技类竞赛”一项,就爆出过很多丑闻。比如,有些地方认定航模比赛获奖也可以加分,重点中学有门路的家长,都会想办法为孩子拿一个奖,而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连什么是航模都不知道。
  科技创新大赛
  看上去较为公平的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从来都是那些名牌中学的福利。当然,这些学校的孩子起点更高,但是你无法否认的是,这背后家长资金的投入以及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均。穷人家的孩子,先不说脑子是否够用,仅从小到大的奥数培训费用就交不起。
  所谓的“平等”,并不意味着要做到绝对的平均,而是指是否有一部分学生先天性地就被排除在某种“特长”的可能性之外。
  我读大学的时候才知道,有些人甚至可以靠“体育特长”(比如踢足球)而取得加分,而我所在的县城,连一个像样的足球场都没有。
  很多加分项本质上是有门槛的,除了家庭收入门槛(生在穷人家难道就是活该?)之外,还有地域门槛。
  大城市的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多锻炼特长的机会,各种考级,而贫困地区或者小城市的孩子,连接受培训的机会都没有。当然,大城市的孩子也不轻松,从小到大接受各种课外培训,苦不堪言。
  考上大学后,特长为什么都消失了?
  一个让人奇怪的现象是,绝大多数“特长生”,最终都没有靠特长吃饭。
  很多获得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加分的孩子,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根本不考虑这些基础学科。即便是那些在国际比赛中夺了金奖,被北大、清华提前录取的孩子,后来也很少有想去读数理化。
  奥林匹克竞赛
  从我小时候(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有一些孩子因为获得奥赛的奖项而被保送的,但是根据媒体报道,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的人最后都没有走上研究之路。
  当然,社会风气起着决定作用。经济、金融或者计算机这样的热门学科,总是能吸引最优秀的学生。
  那些为孩子奥数成绩而自豪的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读数学,更不想让他们将来当什么数学家。有些家长振振有词为奥数辩护,说什么“奥数是思维的体操”,这话当然没错,但是为什么不让自家孩子一直做体操呢?
  说到底,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大多数都把获得加分当作目的,而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或者科技竞赛。所谓的“特长生”,其实是高考的一种极端投射而已。人们把取得“特长生“身份当作高考的一部分,竞争从小就开始了。他们知道,即便是只加10分,关键时候也能刷掉很多人。
  如果高考加分的初衷是为了发现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孩子,那么,这种制度设计从结果看已经完全失败了。它从一开始就变味了,成为某种扭曲的竞争,而和孩子的兴趣关系不大。
  你的孩子照样可以爱数学
  毫无疑问,取消各种高考加分,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至少清除了这一领域的特权,也清楚了这一领域的制度障碍。
  当然,高考本身的竞争惨烈不会稍减。类似于河南考生呼吁的,要和北京考生一样做一张卷子,同一个分数线,这样的“绝对平等”短期来看还是不现实的。不同地区所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在短期内还很难消除。

上一篇:孩子的负担为何不减反增
下一篇: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