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时评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丁丁当当》等25本书获“中国好书” ·我国与世界各国人均读书量差多少? ·65%的孩子每天都要玩网游 ·父母可有效举报孩子浏览黄色网站 ·安徽首开儿童如何防性侵大课 ·“铸基教育东北万里行”今到沈阳 ·全国学前教育省际榜单出炉 沪首滇尾 ·孩子体质为何“玻璃化”? ·儿童牛奶喝还是不喝? ·“铸基教育东北万里行”出发 ·孩子8个小时缘何被打17次? ·孩子的作业家长该不该签字? ·幼儿园出勤率为啥那么重要?
 
专家视角 更多
·陈丹青: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动物性 ·李开复:让孩子“听话”还是教他讲理? ·李文道:女孩成长中的“误会” ·李生滨:多给孩子讲故事 ·尹建莉: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徐雪莲:你的孩子是“真马虎”还是“假马虎”? ·邓明昱:孩子的性教育应打“持久战” ·尹建莉:多陪孩子不一定是“好妈妈” ·孟庆海: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哪? ·李兆清:“屏蔽教育”,屏蔽得了一世? ·唐彩斌: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上)? ·张萍: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下)? ·赵小华:中国式“牛娃”还需修炼啥?
 
  教育时评
先“留土”后“留洋”
         发表时间:2013-08-19 14:27:23  文章来源:新浪网 赵忠心
 

  近年来,一些出国留学机构,纷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举办出国留学展览,吸引了众多家长参观,其中有不少家长是为正在上小学和中学的孩子前去咨询的。据有关人士说,这些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出现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少年儿童出国留学究竟好不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一.三十年留学目的和心态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后首批访问学者起程赴美到如今出国留学热的兴起,三十年间,我国一共有一百二十四万学生出国留学。在三十年间,出国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留学目的、心态和学生年龄也在发生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留学生基本为公派,目标是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这一阶段的留学生不甘于中国落后的现状,中西方巨大差距在他们心里形成强烈冲击,想要学习与发展。为了生存,他们不惧艰辛;为了学业,他们勤奋拼搏。最后,他们中绝大多数都选择留在国外,回来报效祖国的很少。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起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留学渠道逐渐多元,自费留学生增加,留学生心态已发生变化,从原来的“逃离苦海”变为“出国镀金”。大部分留学生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回国创业,或担任跨国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

  第三阶段(90年代末—2005年左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留学门槛减低,留学呈现低龄化趋势,留学产业呈现多样化趋势。随着英国、澳洲一批非正规私立学校的涌现,吸纳了大量成绩基础差的中国学生,留学生心态从原来的“出国镀金”变为“逃避竞争”。他们在国外往往就读读语言或预科课程,产生两大类问题而引发社会关注:一类是小留学生,无法独立学习独立生活,挥霍金钱过着小富豪生活,有些甚至误入歧途;另一类则是“海待”,他们在国外就读的私立学校几乎都是中国人。因此,出现一大批英文讲不溜,却能说一口流利广东话的“海待”。

  第四阶段(2005年开始):中外交流频繁,互联网普及,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中国留学生的留学规划趋于科学理性。与此同时,中国家长普遍对国内教育存在一定看法,认为西方教育更加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出现了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大约占留学生半数以上。

  二.少年儿童出国留学要慎重

  多少年来,我国中学生升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虽然,我国的高等学校经过挖掘潜力,扩大了招生录取名额,但仍然满足不了广大青年学生升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近年来,家长送正在上小学、中学的孩子出国学,一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前途,也有迫于国内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而我国公派留学,一般都是派送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中小学生要出国留学,基本上都是自费。

  据有关人士统计,按照中等或偏下的水平来计算,小留学生的费用每人每年约为14万元到18万元人民币。比如到英国学习要16万元,美国需要18万元,欧洲的一些岛国需要10万元,而瑞士的一些学校,每年则需要30多万元。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一般都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但是,进行教育投资,也不能不考虑“成本”。在国内,每年的学费、生活费仅是国外的几十分之一。要从经济的角度看,出国留学的“成本”太高,一般工薪阶层家庭很难承受。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是相当高的,这在国际上都是公认的。每年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国学生的成绩都是遥遥领先。我国每年都有一万多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到美国留学,一两年内就能做出突出成绩。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中国基础教育的水准是很高的。把中小学生送到国外去留学,似乎是“舍本求末”。

  家长送中小学生子女出国留学,不外乎有三个具体的目的:一是提高外语水平,二是开阔眼界,三是向一些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取经”。当然,最终是为了在就业和事业发展取得优势。如果孩子的学习基础、性格、自立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方面具备留学的条件,还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如果不具备,还不如留在国内学习。随着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在国内刻苦学习,照样可以达上述到这些目的,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在感情上对父母还非常依恋,父母也离不开孩子,父母子女之情难以割舍。未成年人过早地离开家庭、父母,到国外学习、生活,孩子们要说“总是想家”吧,父母听了会牵肠挂肚,更加放心不下;孩子要说“不想家”吧,父母听了又很伤心,觉得没有良心。而国外一些所谓的“监护公司”,以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监护几百个孩子,连名字都记不住,更不要说“监护”了,家长掏的监护费等于打了水漂儿。

  出国留学一般都是到西方发达国家,而那些国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又不是很好,社会环境也是高度开放。未成年人在国外是举目无亲,人地两生,无人关照;而他们自身又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是非善恶鉴别的能力和抗拒不良诱惑的能力,难免会受到社会消极的影响。比如,加拿大广播公司制作了一个专题片,内容是一些华人少年留学生成天开着“宝马”、“奔驰”出入歌舞厅,那些孩子每月的花费甚至超过当地人的收入。像这样留学,究竟是“学”什么去了?最后,恐怕留学的目的要成为泡影。

  据业内人士透露,出国留学生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中途辍学。导致中途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留学生很难尽快适应外国的学习和生活;二是,许多留学生在国内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到外国后生活不能自理;三是,学生在国内都不爱学习或者学习不主动,到外国很难会主动学习,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或者色情电影,到国外后很难监控,导致荒废学业;第四,有一些小留学生在国外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学业受到不良影响。

  送未成年人到国外留学,是要冒相当大的风险的。因此,送少年儿童到国外留学要慎之又慎。

  三.接受高等教育以后留学更稳妥

  前些年,来中国参加美国教育展览的美国大学里四位华裔校长之一、加州阿里斯丹大学校长黄天中博士的一番肺腑之言,很值得中国家长们深思。

  他说,我认为学生要出国留学,最好在国内读完大专、本科以后再出国。对于那些年龄较小、读完高中的学生来说不宜出国。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一时期,学生心理不太稳定,如果他们出国后生病或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出问题,有的甚至会染上毒瘾。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成长可分为四个阶段:0-14岁为“成长期”,这一时期人的依赖性特别强,需要别人照顾;15-24岁为“探索期”,这一时期人表现对自己有信心,喜欢探索尝试,是处在动态的摇摆阶段,孩子需要有安全感和舒适的接触,最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支持;25-44岁为“建立期”,这一时期为建立家业、事业的阶段;45-64岁为“维持期”。

  他认为,有些父母在年轻时,走了许多冤枉路,现在要“三级跳”把自己的希望交给自己的孩子。而处在“成长期”、“探索期”的孩子,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把他们过早地送到国外去读书。就是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外国,18岁以前的孩子也是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针对中国少年儿童出国留学的现象,就连美国教育基金会的一位官员也有他的看法。他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学生到国外学习后,会得到中西合璧的文化。但要指出的是,中国学生要出国留学,最好先在国内完成必要的学业,先受益于中国文化后再去接受西方的文化。这样,在将来的生活中会更有竞争力。”

  我本人在大学里当教师,我的四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先后到美国留学读博士,学习、生活和发展情况都很好。他们在国内生活了二十多年,经过在国内小学、中学、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系统的学习,对中国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有了独立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面对西方文化,他们有能力选择、取舍和消化,能做到取其精华,去过糟粕,“洋为中用”。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思想比较成熟,且有很强的自信心。他们到国外留学,家长和老师都会比较放心,学习效果都很好。

  我国的专家认为,出国留学最好是在国内读完大学,具备了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后,收获才会更大。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在国内读完大学后出国留学的。

  因此,我主张中国的孩子要到国外留学,最好先“留土”,再“留洋”,最好在国内接受完高等教育。这要比少年儿童到国外留学收获大得多,有益得多,稳妥得多。

上一篇:“成由俭 败由奢”
下一篇:教育支出压力为何直追买房?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