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专家视点
陈丹青:如何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
         发表时间:2017-07-13 10:40:41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每个孩子本身就有属于自己的灵性。而我们的中国教育却从幼儿园开始,让孩子变得不像孩子。
  
  ——陈丹青
  
  别让孩子越长大,越麻木
  
  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好萝卜,英文也不行,中文也不行,但每个孩子都是好萝卜。我是老萝卜,孩子是正在成长的好萝卜。
  
  意大利的导演费里尼说:全世界的孩子在五岁以后送到幼儿园就被扼杀了。
  
  虽然可能有点极端,但我的观点跟他相似,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变得不像一个孩子。
  
  人越长大,越是一个变麻木的过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不看花,也不看树,脑子里更多想的是挣钱、当官。
  
  法国的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晚年曾说:“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我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
  
  中国家长要克服“家长欲”
  
  “家长欲”是很可怕的。现在的孩子很辛苦,一天到晚被逼着学钢琴、古筝、英文……这时候有一个最可怕的东西丧失了,他们长大会恨家长,说自己没有童年,一天到晚在上课。
  
  我所处的年代是另一回事情,非常匮乏,也非常无聊,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也没有东西可以看。我九岁的时候得到的第一本画册是美国画家画的动物画技法,全是马。
  
  我特别喜欢马,我父亲看我喜欢马,就给我买了那本书,我到现在还能画得出马的骨骼。我不是很了解现在的孩子,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还存在一个选择问题。
  
  首先,家长要克服自己的“家长欲”,要让孩子有独立思想。
  
  比如我克服自己的方式就是,当我看到周围的那些画,有些我喜欢,大部分我不喜欢,觉得太教条,不真实,不感动我,那么我就不要那样画,而是想办法画出真实且感动人的画。
  
  其次,中国家长有一个需要克服的趋势,那就是太把一个孩子当孩子。
  
  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问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学画。其实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在于他是否冷眼观察孩子——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时教育就开始了,如果可以叫作教育的话。
  
  所以,家长最要紧的是冷眼看,然后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而不要强行带他去他讨厌的地方或者没感觉的地方。
  
  对低年龄的孩子说概念,非常有害
  
  13岁以前的孩子,不要跟他们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和“现代”这类概念,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就不要对他解说,他听不懂,并且会厌烦。
  
  就是让他看,如果他实在不想看,就带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这么多词汇给孩子。
  
  有的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说会道,可说的全是大人教他的词,一点也不像孩子。
  
  我在美国、欧洲、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他们不太会说话,说的也都是很简单的词,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废话,更没有空话。
  
  可是中国的孩子,尤其是春节联欢会上的孩子,或者一些比较优秀的被选出来的孩子,满口空话、假话,这说明我们的概念教育开始得太早。
  
  孩子10岁至15岁的时候,家长要特别观察,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对什么有极大兴趣。如果这个时候,他正好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写作,或者喜欢科学实验,家长就要带他到好的环境耳濡目染,并且周围有同样喜好的孩子,这点对孩子非常重要。
  
  至于所谓的概念性东西,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会开始对这些感兴趣,才有理解力和判断力。
  
  父母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
  
  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这种情况: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其实婴儿在睡觉,但我觉得这个胎教非常好。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感觉是不一样的。
  
  国外小学生和中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不是浏览,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学生很自由地提问。
  
  但在国内,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带孩子去,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
  
  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情很有意思。
  
  所有的小孩,在童蒙时期,最崇拜的人是爸爸妈妈,所以父母这个角色是很难当的。
  
  人是模仿的动物,同时又是一个会“下载”的动物,所有小孩子的脑袋,你带他去任何场合,无论是开心事、伤心事,不管懂不懂,他已经“下载”了。下载后可以储存很久,等到他懂事了,受了教育,智力发达了,他会重新反举这些早年“下载”的印象。
  
  所以爹妈真的不好当,你不经意间已经在教育孩子,或者已经在毁坏这个孩子。
  
  不要小看孩子的潜力
  
  不要太控制小孩看什么书或者不看什么书。
  
  因为我们经常会小看孩子,不太注意到他的能量。他当然会乱看,拿到手的或拿不到手的都会看,或者有些孩子完全没兴趣看,有些则沉迷在里面,大人不需要太在乎这件事情。
  
  学龄前的孩子看的东西,到了学龄后会自动消失,就像出麻疹一样,忽然就不爱看了,转而看更高级的东西。
  
  我记得我13岁以前喜欢画画,同时还喜欢唱歌跳舞,还去拍过电影,还打架,还捉虫子,上树闯祸。
  
  可是13岁以后忽然对别的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于是绝大部分时间就只用来画画。
  
  到了18岁又是一个飞跃,以前的很多习惯忽然停顿,转入更高的智力需求。有些事情大人不要太担心,也不要太关心,由他去,到一定的时候会消失的。
  
  有一种习惯在你看来不是很好,你要去掰它,一切都起于“掰”,有时候就会掰坏了。当然也不能纵容孩子,不能过头,有些事情会自动消失,也会自动生长。
  
  绝大部分儿童读物是很平庸的,一小部分是特别好的、经典的,比如那么多的童话故事里,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就是好的。
  
  对孩子喜欢做的事少啰嗦
  
  在兴趣方面,对孩子喜欢做的事少啰嗦。
  
  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会有一些词汇选择,英文有很多好听的词,他如果觉得这幅画不是很好,他会说有意思。
  
  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都是在扼杀小孩。
  
  所以我要对家长说,13岁以前的小孩,在绘画上或任何文艺兴趣上不要多说,孩子要做就让他做,少啰嗦。
  
  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认可,他看到画作对比后沮丧时,就让他去沮丧,因为他第二天醒过来又好了,去画的仍是那个样子,他有很顽强的动物本能,保护他这个本能,这时不需要家长去引导。
  
  我对小孩的观点:
  
  第一,生命安全要注意。
  
  第二,不要生病,生病马上去看。
  
  此外什么都不用管,我从来没有管过我的女儿,她也很正常,很自立。
  
  来源: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
  
  本期编辑:彭诗韵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上一篇:鲁鹏程:孩子的情绪为什么会反差很大?
下一篇:尹建莉:我是这样“诱惑”孩子阅读的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