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专家视点
范从月 :你是生活中的“不先生”吗?
         发表时间:2016-06-13 10:13:08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范从月 
 
  逆反心理对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人们却很容易忽视了幼儿发展的第一逆反期。儿童逆反出现在2~4岁,多在3岁左右,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期,减轻危机和挫折,顺利地度过逆反期,对幼儿后续的发展尤为重要。
  
  人的心理发展会经历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主要集中在2~4岁的幼儿期,第二逆反期主要集中在10~16岁的少年期,因个体发展需要有所提前或延后。
  
  第一逆反期的儿童具有行为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要求,会反抗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的控制,不让做的事偏去做,让做的事就是不做。
  
  婴儿期是依赖和控制的平衡期,幼儿处处依赖父母,父母紧紧控制着儿童的行为。到了3岁左右,儿童的认知、语言发展和行为活动的能力明显增强,其心理发展“跃进”新的阶段,并逐步积累了一些“心理资源”,这些心理资源就是其逆反心理的驱动力。这一时期的儿童渴望行事自由,要求行为和动作有自主权,反抗父母的控制,希望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其要求的独立行为,大部分是不切实际力所不能及的。
  
  处于逆反期的幼儿希望父母或亲近的人接纳其“长大了”“很能干”的“现实”,喜欢听“你很能干”“你很棒”等表扬性的话语,其表现行为在于:要求主动参与到成人的生活和活动中,积极付诸行动;如果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被大人代替了,往往要求退回原状,自己重新做;越是不让他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越是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家长越高压,他越反抗。
  
  这一时期的幼儿老跟大人“拧着劲儿”,逆着大人的意愿说“不”,有的孩子非常有“个性”,不论你要求他做什么,他总是回答“不”“不要”“不高兴”。如果你跟他讲,冬冬来跟笑笑一起玩球吧,他会对你说“不”;冬冬来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吧,他会说“不要”……
  
  逆反心理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是发展性的现象,这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幼儿逆反心理也有积极方面。
  
  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儿童逆反心理也是其自我意识的强烈反映,表现为幼儿的好胜心、求异、勇敢、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逆反心理强的幼儿,在遇事不顺的情况下,不但不会将愤懑、压抑、不满等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反而能够及时发泄,抑制畏缩、懦弱、压抑、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幼儿心理发展“跃入”新的阶段,势必对父母原有的控制进行反抗,父母应如何对待幼儿行为表现,如何适应幼儿第一逆反期的发展需要,这是广大父母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父母应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善加利用,创造条件,适宜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父母要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是发展性的现象,积极理性地面对。
  
  父母要明确认识幼儿逆反的矛盾焦点,如果父母对孩子“长大感”认识不足,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
  
  游戏是最适宜儿童发展的活动,父母可以与幼儿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指导孩子客观地了解自己,增加幼儿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通过实际经验让孩子了解到自己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把握关键问题,不可盲目责备孩子。在遇到孩子逆反的时候,父母要多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尊重和信任孩子,耐心和他沟通。一旦发现他有细小的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切不可处处否定幼儿,事事打压幼儿,成为“不”字先生。(作者 范从月 单位:南通大学)
 

上一篇:孙云晓:父母要帮孩子检查作业吗?
下一篇:孙云晓:你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了吗?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