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观点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父母和孩子为什么会“互相残杀”? ·大学生求职家长陪聘 谁敢用? ·孩子成绩好坏居然与抽屉有关 ·孩子最渴望什么样的教育!? ·疫苗事件安全风险非常低可继续常规接种 ·校园贷如何“套牢”大学生? ·为什么九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是谁害死了这位大学生? ·幼儿园不教孩子写字家长急 ·25种儿童疫苗大量非法流入市场 ·校园里办集市 小学生当掌柜 ·小学生攒够积分可免作业 ·网瘾少年如何变成奥数冠军?
 
专家视角 更多
·孙云晓:不要让父母的婚姻伤害到孩子 ·赵忠心:如何看待孩子的“自私”? ·俞敏洪:如何让普通家的孩子更好的成长? ·陈鹤琴:怎样让孩子聪明能干? ·龙应台:父母要在“有效期”内教育孩子 ·王桂兰: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 ·盛小云:家庭教育中需言传身教 ·刘长铭: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教育    ·葛 欣: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和写作? ·陆士桢: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教育? ·尹建莉:童年需要“试误”和“不听话” ·顾明远:教育领域里的八大悖论 ·夏正林:父母给孩子拉票“拉”到啥?
 
  教育观点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发表时间:2016-04-14 10:16:46  文章来源: 周冲的影像声色(fuck_your_dick) 周冲
 
 如果我们希望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就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1.
  
  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
  
  讲作者到一个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喜欢童话与故事,连一本工具书,也读得津津有味。
  
  他很讶异,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
  
  怎么培养的呢?
  
  根本没有培养。
  
  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又多。
  
  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
  
  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
  
  “哈哈哈,孙悟空好好笑啊……”
  
  “怎么好笑呢,说来听听吧!”
  
  也玩角色扮演,结局改编,或者写三个人的故事,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自然,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
  
  它使我想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就像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
  
  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
  
  这就是拼爹了。
  
  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毛新宇有个爷爷叫毛泽东式的寄生,也不是王思聪有个老爹叫王健林式的遗传,不是葛优有个父亲叫葛存壮式的继承……
  
  这种拼,只是权力、金钱、资源的世袭,与我所说的拼,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3.
  
  离开体制以前,我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
  
  和学生及家长打交道越多,就越发现:孩子就是家庭的缩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妈。
  
  一个优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达理。
  
  相反,一个问题学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则一定也充满问题,比如缺爱,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层次不高,观念落后,视野狭隘,并且多有暴力行为。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不良少女杨纸》。杨纸的原型,是我的一个学生,追求班主任、自杀、未满14岁与6个男人上过床……
  
  一了解,得知她幼时被父亲抛弃,母亲酗酒、抽烟、无业,靠做别人二奶生活,她一直与奶奶呆在一起,不被爱,最常听见的一句话是:“你怎么不去死呢?只要不死在家里我都无所谓……”
  
  这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去年的时候,我回老家,再一次见到她,已经辍了学,小太妹打扮,出口成脏,见到过往的老男人,嘻皮笑脸说:“嗨,帅哥,一起玩玩啊!”
  
  我请她吃饭,席间,她说自己怀了孕,是一个网友的,犹豫着要不要生下来。
  
  “你今年几岁了?”我问她。
  
  “15。”
  
  她母亲也是知道的,只是羞辱,只是殴打,并没有给予她妥善的帮助。
  
  我当时想,这孩子,怕是注定要被边缘化了。
  
  4.
  
  英国有个纪录片,叫《56UP》。
  
  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在短短的100多分钟里,14个人的真实一生就过完了。
  
  这个纪录片看得人非常难受。
  
  因为,它是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忽然噗地一声,戳破鸡汤、励志、幻想的薄衣,不由分说地,扎到眼前来。告诉我们13个字: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在电影里,6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阶层固化,流动困难。这种僵局的产生,到底缘于什么?
  
  有一个总结非常棒,它是这么说的:其实,除了硬实力(资源)的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软实力(观念)的高低不一。
  
  精英传递给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
  
  穷人遗传给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
  
  禀持不同观念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视野,匹配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导致不同的结局。
  
  5.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是无知的,就会以控制、奴役、摧残的方式,对待一个孩子,并且做得毫不自知。
  
  以恶的方式传递恶,以愚蠢的方式传递愚蠢。那么,在人生的奋斗链条上,孩子从一开始,就掉了链子。
  
  父母是开明的,就会给孩子尊重和自由。
  
  不强迫,不设置,接纳生命的可能,让孩子的最大压力,仅仅来自他自己,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特质,运用成人的思维与资源,帮助他放大……那么,他就比同龄的孩子,赢了一大截。
  
  这样的父母所生育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
  
  纵然不成才,也必然成人。
  
  纵然不成名,也必然成就一番自己的人生气候。
  
  如果我们希望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就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上一篇:教育孩子不要比较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