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观点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孩子成绩好坏居然与抽屉有关 ·孩子最渴望什么样的教育!? ·疫苗事件安全风险非常低可继续常规接种 ·校园贷如何“套牢”大学生? ·为什么九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是谁害死了这位大学生? ·幼儿园不教孩子写字家长急 ·25种儿童疫苗大量非法流入市场 ·校园里办集市 小学生当掌柜 ·小学生攒够积分可免作业 ·网瘾少年如何变成奥数冠军? ·孩子给爸爸的成绩单是否触动了你 ·父母和孩子为何“势不两立”? 
 
专家视角 更多
·俞敏洪:如何让普通家的孩子更好的成长? ·陈鹤琴:怎样让孩子聪明能干? ·龙应台:父母要在“有效期”内教育孩子 ·王桂兰: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 ·盛小云:家庭教育中需言传身教 ·刘长铭: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教育    ·葛 欣: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和写作? ·陆士桢: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教育? ·尹建莉:童年需要“试误”和“不听话” ·顾明远:教育领域里的八大悖论 ·夏正林:父母给孩子拉票“拉”到啥? ·毕淑敏: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和幸福? ·资中筠:我们要学好中文的必要性?   
 
  教育观点
孩子的成功靠什么决定?
         发表时间:2016-03-25 17:12:22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玲的孩子2岁时,尽管此时孩子还不能完全自理,便被送进早教班,参加各种训练。
  
  4岁时,除了上幼儿园,晚上还报名参加了钢琴训练班、绘画培训班,为的是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5岁起,玲就开始到处奔波,给孩子物色,想通过各种关系进全市最好的重点小学……
  
  玲的例子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家长的缩影。
  
  现在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幼儿和学前小学阶段的学习,越来越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其中一个原因是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家长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聪明伶俐、多才多艺,争取入名校、考好成绩赢在起跑线,未来能取得好学位……
  
  在中国家长的眼中,无论花费多少时间、金钱和精力,让孩子有个好的起跑线,才是成功的象征。
  
  然而,在欧美众多国家,幼儿园时期基本上都是在玩。
  
  小学阶段也只是做一些手工,只不过这些手工与一些知识,例如数字、字母结合了起来。
  
  孩子真正开始学习知识是在中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教给孩子们理论知识,同时还会教给他们动手技能。
  
  朋友的孩子风在美国读初中时就掌握了一些木工和编程知识。
  
  我问他会不会觉得学的很杂,他说不会,自己喜欢动手,而且可以自己单独做柜子。
  
  风说,他们的课余活动非常丰富:玩乐队,参加运动队,加入童子军……各种活动应有尽有,丰富多彩。
  
  德国是欧洲强国之一,从德裔获诺贝尔奖人数占了总得奖人数的一半这件事,足以说明他们重视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才造就了许多科学家。
  
  德国队在世界杯荣获桂冠也绝非偶然。作为足球强国,说明德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
  
  德国的科技产品质量高,有口皆碑。
  
  朋友的朋友lee来自德国,他比较严肃,思维和做事十分严谨、有条理,重实践,喜欢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在他眼里,德国的小学教育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从小就重视启发孩子思考、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功课不多,学童读书是很快乐的事情。
  
  在中国,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在孩子未出世就实行胎教。
  
  等孩子出生时,就开始忙着规划孩子的跑道。
  
  然而,孩子们的起跑线输赢,是否决定他们的人生?
  
  前面的例子中提到的玲,在孩子早教这件事上,她可谓费尽心机,但是换来的却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过早蒙受学习的沉重压力,对学习方面的东西完全失去兴趣,也失去了探求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由此可见,教育不能着眼于孩子们在起跑线上分高下、定输赢。
  
  这一点,我们真的应该向欧美国家学习。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学习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
  
  我们必须逐步破除孩子入名校、定终身的观念。
  
  不论在校内或家中,应重视启迪孩子们从小培养学习的兴趣,发掘自身的潜能,而非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只专注于读书和应考。
  
  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这句话很有道理。
  
  在孩子幼年时,须着重发挥学习主动性和乐趣,诱发创造和创新、积极思维的能力,重实践和吸收新技能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除了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数理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待人处事之道。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中国家长眼里,达到成功的捷径是各种考试:从小考试到中考、高考、研究生考。
  
  然而,当看着别人家孩子开开心心的折纸鹤,再回想自己家中闺女闷闷不乐的写作文,你心中会作何感想呢?

上一篇:让孩子次次考满分不一定是好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