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校探索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家校探索
老师为何不喜欢总举手的学生?
         发表时间:2016-04-29 15:47:24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对于课堂上总是积极举手问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今天,要跟老师们探讨的就是课堂举手的问题。因为一位老师坦言:他不喜欢总举手的学生。到底是为什么呢?
  
  先看两个小案例。
  
  案例一:
  
  茜茜上一年级,妈妈每次送她到校门口,都不忘说:“上课积极点,多举手,要不然老师不喜欢你!”
  
  茜茜倒是很听话,每次老师一提问,她第一个就把手举起来了。但老师让茜茜起来回答的时候,却发现茜茜回答得磕磕绊绊,有时干脆回答不上来,一听就是没考虑好。经过几次这种情况后,老师便不想再提问茜茜了。
  
  茜茜既纳闷又委屈:“我明明听了妈妈话,积极举手了呀,怎么老师却不喜欢我了呢?”
  
  案例二:
  
  三年级(2)班有个很聪明的小男孩,超级爱说话,一下简直就是个“段子手”,聊个不停;上课回答问题呢,也是倍儿积极,常常没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着说自己的想法。
  
  阿康成绩一般,坐在小男孩后面。阿康思考问题稍微有点慢,于是经常受到前桌的干扰。每次刚有点想法,前桌就开始抢着回答了,于是阿康的思路也被别人“拐跑了”。
  
  据学校老师反映,上面两种情况,在小学阶段是经常发生的。
  
  一位班主任甚至直言:我其实不太喜欢举手发言过于积极的学生,也不太想表扬这类孩子!班主任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两个:
  
  第一,老师其实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稍微多思考一会,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去抢着举手发言,这不过是低效率的闹腾;
  
  第二,一个班里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而老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接受能力,如果鼓励个别孩子“抢答”,会干扰中等以及偏下水平孩子的思考,对于整个班级是不利的,对于其他孩子也不算公平。孩子跟你炫耀他在学校经常举手抢答,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你的孩子在课上没有你期待的那么积极,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不会思考,特别是在高年级,有的学生即便不举手,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时照样很顺畅、调理。
  
  比起鼓励孩子“举手”这样的表面事情,鼓励孩子上课“学会听课”“跟上老师思路”显得更实际有效。教师更建议家长让孩子尝试如下方法:
  
  1. 遵守规则不要“抢答”,在老师表示可以举手回答的时候再举手,这是对其他同学的尊重,也是老师们最希望看到的。
  
  2. 表情交流一般情况下,老师还是很善于捕捉孩子的表情的,如果这个问题你会,面带微笑,点头示意就好了,不用非得脸红脖子粗地嚷着起来回答;如果你不会,要盯着老师的眼睛,摇摇头,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还跟着别人瞎嚷嚷。
  
  3. 随手记笔记课本是最好的笔记本,自己不会的、老师讲得好的,随手在课本上画一画、记一记,不浪费时间,而且无论对回家写作业还是以后的复习,都大有帮助。
  
  孩子总不举手回答问题,这不好吧?是的,总这样不太好!但是“不举手”的原因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鼓励方法,而不是一句“你要多举手”了事!
  
  学生不爱举手的常见原因:
  
  1.胆小有些孩子往往怕自己回答得不好,招来老师批评或者同学耻笑。对于这类孩子,一般的鼓励是有效的。要跟孩子沟通好,如果思考好了,就勇敢站起来回答,老师也很喜欢你这种行为,只要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就顺利多了。
  
  2. 基础差老师提问的问题孩子不会,怎么举手呀!所以,如果学生是这类情况,就不要盲目鼓励他举手了,还是先抓紧时间补补基础知识的好。成绩跟上来了,孩子自然就有自信举手回答了。
  
  “举手”是件小事,却有着大学问,爸爸妈妈们要多跟老师们沟通,多从根源上找解决办法,这样才能教育到“点”上!

上一篇:孩子在家如何有效的学习?
下一篇:如何接纳儿子的“原生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