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特别关注
在家上学成功个例可否批量复制?
         发表时间:2013-02-20 04:30:17  文章来源:三晋都市报
 

  2011年秋,在许多人正为一场努力之后,终于把孩子送进重点中小学或名牌幼儿园松口气时,令他们大跌眼镜的“在家上学”的新闻报道却以空前的频率见诸各类媒体。

  2010年12月由义乌外贸商人徐雪金创办的“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短短10个月内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拥有分联盟,会员超过1800人,网站论坛更是热闹非凡。细心留意者还会发现,其实多年前,我省便有了“在家上学”的个例。当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种种不满,从消极的质疑走向主动的分庭抗礼,我们没法不思考,这究竟是教育的进化还是倒退?

  另类五个孙辈均不上学

  “我,一妇男,带两个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在家上学:大女儿7岁,不上小学;小儿子两岁半,不上幼儿园;外甥三四岁,不上幼儿园。”——这是“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创办人徐雪金发表在网站的宣言,之后迅速走红,被网友称为“雪金体”。

  “我,一退休教师,两个孙子两个外孙均在家上学:大孙子17岁,仅上过一年学,后悔;小孙子七岁半,不上小学;大外孙女14岁,不上中学;二外孙女12岁,不上中学;三外孙5个多月,将来也不计划上学。”——这是记者仿照“雪金体”代孙建荣老人撰写的自白。

  虽然影响巨大的“在家上学联盟”,山西地区尚是空白,但13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山西少年孙天昌,却被各地“在家上学”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作为成功个例屡屡提及。

  孙天昌,正是孙建荣的长孙。他1994年出生,从小在家上学,10岁通过国家大学四级英语考试,12岁参加全国高考,成绩比当年一类本科线高出近40分,在省城某中学复习一年后,次年再次高考,以高于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5分的成绩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是该校当年年龄最小的学生。目前,这位17岁的少年正在备战考研。

  2007年高考过后,孙天昌一度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轰动平息后,孙家人不声不响在省城办起一家早教机构,取名“昌乐”。记者在省城一小区找到这家早教机构时,国庆长假刚刚结束。在一座四层小楼里,记者见到了孙建荣和他的老伴——被进进出出的孩子们称作“园长奶奶”的梁彩凤。

  孙、梁二人均是退休教师,曾在阳泉从教多年。孙建荣做过小学音乐教师,初、高中语文教师,1986年,他执教的高中毕业班52人全部考上大学,其中27人达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198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梁彩凤亦曾从事中小学教学近40年。1999年,因为家有“神童”,二人曾一同受聘于山西宏昌早教科研所,与冯德全一起推广儿童早期教育。二人可谓是我省最早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人。

  两位老人告诉记者,当了一辈子教师,使得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弊端认识深刻。因此天昌5岁半在家完成小学课程后,便顺其自然没再送其上小学,等到上中学的年龄时,又已无需上中学,于是就在家一直读了下去。

  他们说,虽然被外界称作天才、神童,但事实上,天昌并非智力超常,只是教育得当。梁彩凤老人回忆:“当时有很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一家,像看怪物一样。也有人表示怀疑:你们自己说孩子已经达到这水平那水平,怎么证明?!”孙天昌10岁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两年后参加高考,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证明。“如果教育得法,所有智力正常的孩子考个大学本科应该都没问题,世上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之所以有差生有厌学,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学校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搞错了‘教’与‘学’的位置。知识永远是孩子们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孙建荣老人说。

  孙天昌上大学后,不断有人把孩子送到孙家,最终促成了孙家现在这所早教机构的创办。两位老人透露,起初原本只从事早教开发,但不少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仍然选择留下,目前中心100多个孩子中,已有一半左右过了入学年龄。四五十位老师平均每人负责3个孩子,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也不考试,所有科目均以孩子们自学为主。

  由于对之前铺天盖地的宣传甚至别有用心的炒作心有余悸,孙建荣老人犹豫再三,方才吐露出一个外界鲜知的秘密——“其实,我的两个孙子三个外孙都不上学。”话出口后,老人似乎轻松了许多,他叫人从楼上喊下次子的儿子,他的小孙子。几分钟后,一个眉眼机灵的小男孩出现在记者面前。孙建荣取过一本《初中文言文译注与赏析》示意记者:“你随便翻,随意指!”书中收录了初中6册语文全部文言文课文,不满8岁的孩子果真指哪背哪,熟练到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之后在楼上的教室,记者看到孙建荣的两个外孙女,一个14岁,一个12岁,皆在复习高中课程,备战明年高考。

  孙建荣老人再三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作文还用得着练习?读书读到一定量,写作自然水到渠成。”他找出两个外孙女几天前的作文:“我很少叫她们写作文,你看她们写得差吗?!”两篇作文一篇谈“交友”一篇论述“习惯了,就会迷失”,皆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谋篇布局十分老练,思想也显得比一般同龄人成熟。其中一文后面有这样的评语:让姥爷姥姥大吃一惊!明年在高考的考场上若还能写出这样的作文,完全可能得满分。孙建荣解释:“这是鼓励她们。”

  已到放学时间,不时有孩子溜进门来亲热地挥手道别。当记者借机询问一位9岁女孩的父亲孩子目前的知识水平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清楚,我们不看重这个。”家长的回答似乎已在两位老人意料之中,梁彩凤淡淡地说:“我们的家长已经没有了教育的功利性。”采访中,孙建荣老人毫不掩饰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赞赏——“看得出,请了一些懂行的人”。但是担心积重难返,最后他仍然表示,五个多月的小外孙将来的教育仍然会在家中完成。

  决绝不想让孩子被驯化

  同样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上学”,在京城的我省左权籍作家刘红庆,观点和做法却与孙建荣一家有很大不同,当初把孩子从学校带回家庭时,刘红庆就已经做好了放弃高考的准备。刘红庆的女儿刘洋今年16岁,读完小学后即离开学校“在家上学”,直到前不久考入中央美院附中读高一。刘红庆说,同意孩子重返校园并非对之前选择的否定,原因只是孩子想学画画,而美院附中思想相对解放,环境相对宽松。

  当年促使刘红庆下决心让孩子离开学校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对学校教育的不认可。刘红庆说,很多人从画报上看到过油画《父亲》,但是,只有站在一面墙大小的原作前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带来的巨大震撼。刘洋曾经就读的小学在京城还算不错,但是孩子回家后的讲述却让他大失所望:在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让孩子们欣赏油画《父亲》,并提供了一份“正确”的“感受”,要求每个孩子抄下并背诵。女儿是班上惟一欣赏过这幅油画原作的,她向老师提出,希望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得到的答复是“不行”。几年后提及此事刘红庆仍然难抑激动:“我改变不了中国教育,但我可以让我的女儿不被驯化成一个唯唯诺诺没有灵魂的人。”

  刘红庆让女儿“回家上学”的另一个原因是“课本太烂”。赴京城发展之前,刘红庆曾在左权县做过数年语文教师。他说,中小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所谓名家散文固然易读,却过于浅薄,远远解决不了孩子未来要面对的人生问题,提升不到人生终极目的。因此,他给女儿小学阶段开列的书单是《心经》《论语》《道德经》等。“音乐课也同样,十来岁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欣赏经典,没必要翻来覆去唱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

  刘红庆介绍,女儿“在家上学”的三年中,主要做了三件事:阅读经典、看演出、旅游。经典主要指古典哲学,演出尽可能看经典,旅游则不仅是寄情山水,每到一地必先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他认为,经过这三年,他的孩子与在校读书的同龄人相比,视野更开阔,立足点更高了。而经过在家短短一段文化课补习,孩子中考成绩也并不差,尤其语文。“学校传授的只是知识和技能,且相当一部分在你没学会前是有用的,一旦学会便已没用。而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形成于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孩子在学校里学不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学不到对社会前途的担忧……相信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不是孩子的惟一出路。”

  质疑“在家上学”是否可行

  无论近在省城的孙建荣,还是远在京城的刘红庆,置身人海中终究还只是个例,但在网络上却可轻易发现,他们,远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美国,据称有上百万人在家上学,而且每年都在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这些在家上学的孩子不仅节约了国家大量教育经费,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不俗的表现。

  “全世界最大的学堂在哪里?在家里。全世界最用心的老师是谁?是父母。”这是一“在家上学”网站写在首页上的话。当一所所中小学校成为家长们无奈追随的“高分训练营”,一个个孩子终日埋头书山题海,没空玩、没空阅读、没空思考甚至没空睡个好觉;当“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的调查数据刺痛一位位陪着孩子疲于奔命的家长,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辞职回家教孩子,便顺理成章成为了一些家长孤注一掷的选择——“孩子的童(少)年只有一次,我们等不起。”

  “在家上学”是否可行?社会应如何对待这群“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家上学”的成功个例,又是否具有批量复制的可能?

  刘红庆:放弃学校教育不代表放弃未来,爱迪生、比尔·盖茨、李嘉诚、丁俊晖……哪个是大学教出来的?当然,“在家上学”应当具备一定条件:首先家长观念到位;其次要有人陪,而不是放任,让孩子为所欲为浪费年华;三是要有能力引导和辅导孩子。

  省城某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创办人郝女士:“在家上学”现象,流露的是家长对学校流水线式批量化教育的不满,无疑也是对个性教育、优质教育的强烈呼唤。但是孩子从学校返回家庭,是否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教育理念、经济水平能不能跟得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交往欠缺,会不会对其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都是应当关注的问题。

  牛先生(省城某报社编辑):我认为,孩子的教育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完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多一些顺其自然,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因势利导,少一些机械灌输。毕竟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见得有能力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在家上学”作为一种尝试,应当得到尊重、理解和包容。

上一篇: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完美的
下一篇:第1期:在家中上学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