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孩子性教育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孩子性教育
唐太宗“遇物则诲”
         发表时间:2013-07-30 13:35:58  文章来源:新浪网 赵忠心
 

  经常听年轻父母这样抱怨小孩子:“你瞧这孩子,没脑子,说了多少遍,他就是记不住!”“我说了不知多少遍了,都磨破嘴皮了,这毛病他怎么就改不了呢?”

  不选择时间、地点、场合的说教效果不佳

  父母亲自教育孩子,有很多的优势,诸如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一言九鼎,说话有分量;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父母可以随时随地实施教育。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势,父母平时教育孩子往往太随意了,也就是完全任凭自己的意思或意愿教育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不注意选择时间、地点、场合,不大考虑教育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自以为只要父母说到了,孩子就应该记得住;多重复几遍,孩子印象就深,记得更牢靠。

  其实,这只是一相情愿。

  我们教育小孩子,首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并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实施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就是说,是以具体表象为材料,在鲜明、生动的语言参与下进行的思维活动。父母教育孩子,只是使用口头语言还不成,还不能引起孩子的思维,也就是说孩子不会动脑子;最好有具体表象为材料,也就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相应的说服教育或提醒,才能引起孩子的思维,从而产生教育效果。不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场合,只是一味地空口说教,单纯靠语言刺激,不会在孩子思想上产生影响,留下印象。所以,这样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

  我这样说,读者可能会觉得很抽象。我们看一个具体事例,就会明白怎样教育小孩子才会更有效。

  “遇物则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治国有方,培养教育太子也有独到之处。他总结出了有名的“遇物则诲”的教子艺术,对后人影响很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

  何谓“遇物则诲”?他运用事例具体解释说:

  比如,太子在跟我一起用餐时,就对太子说:“种庄稼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农民要得到粮食,就得长年累月地辛勤劳作。你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

  我带着太子骑马游玩时,就对太子说:“这马和我们人一样,得有劳有逸,不能劳累过度。要是把它的力气都用尽了,就会把马都累死。你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总会有马骑。”

  夏天,我带着太子在大树底下乘凉时,就指着大树的树干对太子说:“木匠要把这大树干锯成木板,必须依照绳墨才能锯直。你将来做君主,要注意听取仕臣的进谏。只有虚心听取仕臣的进谏,才能做到圣明。”

  我带着太子乘船在江河中游览时,就指着江河的水对太子说:“你看,这滔滔的江河水可以把这大船给浮起来,它也可以把大船给掀翻。老百姓就好比上这江河水,君主就好比是这船;老百姓可以拥戴你,维护你的君主地位,也有可能把你给推翻。”

  唐太宗的教子艺术是很高超的。他的教子方式方法不同凡响,很值得我们回味。

  “遇物则诲”的奥妙在于“深入浅出”

  很显然,唐太宗这是在对太子、他未来的接班人,进行“安民”、“治国”之道的教育。他抓住特定的教育情景,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实,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从而引起太子的思考,使之理解深奥的“安民”、“治国”之道。

  他在吃饭的时候,讲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的道理,是教育太子将来要重视农业、农民的问题。在骑马的时候,讲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的道理,不要使之过度劳累的道理,是告诫太子将来对老百姓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大树底下讲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的道理,是教育太子将来做君主要注意听取侍臣们的进谏,集思广益,不能单凭主观意志独断专行。在乘船游览的时候,讲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道理,是告诫太子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时刻提防人民的反抗,注意缓和阶级矛盾。

  可以想见,面对年幼无知、久居深宫、不谙世事的太子,灌输这些“安民”、“治国”的深奥道理,要是只通过抽象的论证,有如“对牛弹琴”,是很难使太子明白的,更不可能深刻理解。因为太子缺乏实践经验,对社会生活缺乏体验和了解。他这样结合太子的日常生活实践,对眼前的事实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使太子不知不觉地就理解了一些“安民”、“治国”的深奥道理。这就是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奥妙之处。

  选择教育时机,利用教育情境,力戒空口说教。

  我们教育小孩子,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应当学习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艺术。所谓“遇物则诲”,就是遇到特定场合,便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用现代教育的术语说,就是要善于选择并及时抓住“教育时机”进行教育。

  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就借机会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指导孩子学习相应的礼仪礼节,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给孩子穿上了新衣服,就要顺便教育孩子爱惜衣服,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吃饭时,就要提醒孩子爱惜粮食,不要浪费,不要挑食、偏食,要多吃蔬菜;与小朋友相处,就要告戒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就要教育孩子爱护公共财务,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等等。这就很容易使孩子理解和接受。

  现实生活中,教育时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增强教育意识,不难发现。教育时机抓得好,父母的教育意图,会很容易使孩子心领神会。教育小孩子,一定要力戒没有任何教育情景的空口说教。

上一篇:“易子而教”不妨一试
下一篇:“西邻五子”的启示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