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孩子性教育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孩子性教育
寻乐之方 慎独则心安
         发表时间:2013-03-08 12:14:01  文章来源:浙江文明网 水黎明
 
寻乐之方 慎独则心安
——读《中庸》有感

       人在两种情况下讲话特别可信,一是行将就木之人所言,人到这个时候混杂因素已极少,其所言往往是真言。二是对子女或后辈所言,基本无私,也无保留。而上述两者条件同时具备的则是对后辈的遗训,其言往往字字珠玑,非常值得借鉴。若此遗训出自名家之口,更是弥足珍贵。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康熙告诫其子孙的《庭训格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对贤第一要节”。一位名臣,一位大帝均在遗训中力荐“慎独”,可见其意义极不一般。

  “慎独”源自于儒家经典《中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按朱熹讲,慎独在此地的意思是“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地,诚其意”。一般理解对“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理解“慎独”,核心在“独”。有人将“慎独”另解为“暗室不欺”,认为所谓“暗室”或者说“独”有二义:一在私居猁处之时,即在个人独处,别人未能见之、闻之时。二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也就是在自己思想,或者说是独自活动心眼,别人感知不到之时。本人觉得还有一种情况也要纳入“独”,即处于异国他乡举目皆是陌生人,或者推而广之,处在一个别人都不识君的环境之中。人在上述三种情况之下独善其身,不干坏事,所言所行合乎中道,也就是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慎独”突出说明“独”,反过来讲,当人处在众人的监督之下,这些道理都懂,这些要求都做得到,只不过环境变得“独”了,情况就变化了。其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人都有不服管、自由散漫的倾向,众人之前,怎么的也得装点斯文,一旦独处就自由、放肆些,顾不得那么多了,而这时不慎的往往是一些随地吐痰之类的小节。二是有侥幸心理,以为他人不知,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也无妨。这时不慎的往往不是小事了,可能是一些违法乱纪的原则性问题。不慎的性质变了,其可能出现的后果当然也严重得多。

  所以,相对于“慎独”的是“独不慎”。“独不慎”的主要根源在于自认为“人不知”。但是不是真的是人不知呢,东汉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箴言慎独拒礼,就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和表率。因为自古到今,“若要人不知,莫非己莫为”这句话从来没有错过,只是有人不信或者侥幸而已。再退一步讲,即使人不知是否干点坏事也无妨呢,那也未必,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重要的是,即便别人的关都过了,但自身这一关却是万万逃不过的。

  难过自己关其道理也很显然,且不论按佛教理论说,人有八识,而第八识原原本本的记录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终究都有个了结。按现代伦理学、心理学理论,一个人做了坏事往往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而有时这种心灵的煎熬绝对不亚于法律的惩罚。按现代生理学理论,人做了好事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种心情会催生出促进健康的良性活性物质,即所谓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样道理,做了坏事其结果正好相反,活生生的一个善恶有报的科学版。所以,还是曾国藩讲得彻底,归根到底,“慎独”利在自己,是第一寻乐之方,其最大的利益是能求得心安。

上一篇:读《孟子》品《大学》
下一篇:人生正道贵中庸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