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教实践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家教实践
孩子为何不敢正面面对死亡
         发表时间:2018-04-18 11:39:33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徐静 黄瑶
 
        一个人的死亡态度会影响他对未来的期望和自身无望感,能够很好地预测自杀倾向。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高钰琳对广州1030名小学生的生死概念、生死态度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三至六年级小学生的死亡概念认知情况良好,而生死态度以及生活质量则处于中等水平,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生死教育很有必要。据介绍,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影响生死态度,继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死亡概念和生死态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小学生生活质量 多处于中等水平
  记者获悉,高钰琳团队的研究论文题目为《广州市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生死态度在死亡概念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此次调查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选取广州市白云区及天河区各1所小学三至六年级的10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960份,有效回收率为93.20%。
  研究显示,三至六年级小学生的死亡概念总均分为(13.24±2.78)分,对死亡概念认知情况良好,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类似。虽然小学生对死亡概念的总体认知较好,但对死后机体的表现还不清楚。这可能会增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可能会产生结束生命的冲动行为。
  同时,小学生的生死态度量表总均分为(75.28±12.21)分,处于中等水平,生死态度与死亡概念仅呈弱相关,相关性略低于国外早年的研究结果。高钰琳分析认为,小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对死亡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未能真正思考过死亡。
  此外,调查显示,三至六年级小学生生活质量总均分为(144.85±18.60)分,其中生活质量等级为非常好者13名(1.41%),较好者119名(12.91%),中等水平者605名(65.62%),较差者145名(15.73%),差者40名(4.34%)。生死态度在死亡概念与生活质量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影响生死态度,继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亲人去世不敢表达情感 孩子不敢正面面对死亡
  高钰琳介绍,在进行生死态度的调查时,会涉及这些问题:死亡是生命的终点,是否讨论过宠物的死亡,是否接受人会死亡的事实,了解临终关怀等。调查显示小学生生死态度为中等水平,表明这些学生总体上对生死这一问题有些逃避,不是非常坦然看待,对自己即将死去的朋友或亲人不能很好地处理情感,对生命不能深刻地认识。在对小孩的调查中,就曾有个小孩家里有亲人去世,在与访谈的人交流时,这个孩子其实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敢正面面对这一事实。“这就是对死亡态度不是很积极的表现。”高钰琳说。
  有数据显示,多数儿童在9~12岁期间会接触到死亡事件,如身边亲人离世,或宠物死亡等。“可是如果这时没有及时引导,就会让小孩子藏在心里,他没办法和其他人去沟通,然后就会出现问题。”高钰琳说,之所以这么早就要让小孩认识死亡,是因为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面对很多压力和焦虑,甚至有小学生出现过自杀的情况。童年时关于死亡的经历,如果没有很好处理的话,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死亡虽然看起来离小孩很远,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如果小孩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他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想让他们早一点准备,早一点认识,不要等到有问题了再去临时干预,那创伤恢复起来可能就有点难。”  高钰琳进一步解释说,有个学生能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对死亡概念有认知,但是他可能不敢正视死亡,不敢谈论死亡,在遇到死亡事件的时候保持一种隔离的心理,这就是生死态度不够积极的一种表现。但是当他听完生死课之后,他认识到死亡不可避免,同时他还能认识到要珍惜身边人,这就意味着他的生死态度积极了,能坦然面对死亡,能更好地面对生死了。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家长教师多回避死亡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和孩子讨论死亡话题。高钰琳曾在大学生中做过关于生死态度的调查,除了发现大学生的死亡焦虑程度很高,对生活的积极程度属于中等水平外,还发现90%以上的父母都不会和孩子讨论死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接触死亡相关话题时,家长和教师表现为忌讳和回避,儿童则多表现为忧虑。“我们选择一所小学做了关于小学生生命教育的课程,结果发现,经过了这个课程之后,小学生对于生死的态度更为正向,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接受生死教育 孩子们有感触
  在高钰琳发起的名为“人的优逝”课上,很多学生在上课后会对生命有了更为积极的感知和态度:“珍惜生命,让自己不要让生命白白流逝。”“之前的话觉得生命并没有什么意义,上了课之后觉得生命很珍贵,然后也觉得生命有意义了。”“就是学到了一些知识,然后会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要趁现在这个时候,要经常对家人说我爱你啊,就是要讨自己的长辈开心。”“人总是要面临死亡的,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呢,要我们好好珍惜生命,和你的亲人好好度过这些时光。”“感觉生命可贵,应该被珍惜,因为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我刚好有一个弟弟刚出生的,才一个月,所以我就觉得一定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弟弟,因为他也是一个小生命。”

上一篇:孩子犯错时,父母的8句箴言
下一篇: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游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