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睿语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教育睿语
如何让孩子变成“我要学”的学霸?
         发表时间:2017-07-06 12:58:45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长期之下,本坚持不下来的事情,倘若失去了外在的激励,人们更不可能坚持得下来。
  
  让大脑记住愉悦产生的情境,就像对毒品、食物上瘾一样,让孩子想不断重复这个情境。
  
  “挣大钱”的时刻,对于小学、初中的孩子来说,未免太过遥远,而这个遥远的大饼,其实不足以帮孩子支撑过眼前的学习困难。
  
  很多人说起学霸和学渣的形成原因,通常都喜欢归因于父母教育、家庭资源、学校质量和孩子智商。
  
  但是,这种解释只对了一半,因为如果孩子外在条件齐全,智商又不赖,可如果自己根本没目标、不想学,那么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实都会被白白浪费,孩子自然也优秀不到哪里去。
  
  如果有一个公式,那应该是“个人成就=(父母学历+物质资源+社会阶层+个人智商+x)*(自我驱动力+自控力+抗挫折能力+社交能力+y)”,其中的x和y还可以继续发掘扩展。
  
  如果后面的几项能力非常小,那么即使第一个括号里数值很大,最后的结果也是非常小的。
  
  什么是内在驱动力?
  
  所谓内在驱动力,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从内而来、能够驱动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力量。
  
  其次,从动力来源来看,如果一个人出于内在驱动力参加某种活动、做某件事,那么他是完全出于兴趣、热爱、达成目标,或者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奉献心,以及完成后的成就感,才做出此选择的。
  
  再次,从行事目的而言,内在驱动力会让人享受努力过程、获得内心满足,或完成自我实现,而自发地做一件事。
  
  理解了内在驱动力,那么也就很好了解外在驱动力了。
  
  外在驱动力有很多形式,可以是为了显性、隐性,和现在、未来的回报而做出某选择,也可以是在被贿赂、威胁和打压之下,做不情愿的事情,以避免遭到惩罚。
  
  显性的回报,就是金钱、资源、人脉,或者能够诱惑小孩子的糖果;隐性的回报,就是名利、地位、声望,或者对孩子很重要的好分数、表扬、他人喜爱。
  
  内在驱动力,到底有多重要?
  
  通常来说,外在驱动力,可能会在短期内有用。
  
  比如,零花钱和零食,可以让不情愿的孩子做完一次作业。
  
  但是长期之下,本坚持不下来的事情,倘若失去了外在的激励,人们更不可能坚持得下来。
  
  研究就发现,当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外在激励时,比如更高分数、老师喜欢或更高薪的工作时,他们的表现可能会更差,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更低,也比那些本身就喜欢学习的学生,拥有更强的焦虑感。
  
  所以,那些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孩子,也许能在老师和父母的施压和管教下努力一把,但是一旦离开大人的监督,他们就会放任自我,比如一进入大学就迅速堕落、颓废的大学新生。
  
  因此可以说,内在驱动力就像是催化剂,让家长对孩子投入的金钱、时间、心血,以最高的转化率,变成孩子各方面的未来成就。
  
  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家长可以怎么做?
  
  讲究激励方式,以免孩子故步自封
  
  为了让孩子自发学习和努力,家长想到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鼓励、表扬和奖励。
  
  通过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到底有没有用?
  
  这一点,透过一个心理学家的实验,就可以得到结果。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Mark R. Lepper,就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招募了51名对绘画非常有兴趣的3-4岁孩子,想看看奖励会对孩子的兴趣有何影响。
  
  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三组,参与一个绘画活动,并分别得到三种奖励:
  
  第一种,孩子在参与之前就被告知,如果他们参与活动,会得到非常漂亮的奖杯和证书(expected reward);
  
  第二种,孩子也会得到与第一种相同的奖品,但孩子并没有被事先告知,而是在活动结束后,以惊喜的方式得到奖品(surprise reward);
  
  第三种,就是没有通知,也没有奖品(no reward)。
  
  可以看出,以第一种方式得到奖励的孩子,绘画时间最少,而后两者,并无太大差别。
  
  研究者还发现,第一种孩子对自己绘画的评价,也没有那么积极了。
  
  因为当初挑选孩子的条件,就是本身对绘画有很高的兴趣,也就是内在驱动力原本就很高,但得到物质奖励后,绘画时间就比其他两种孩子少了一半,这说明,他们的动力缺乏了。
  
  所以,研究得出结论:物质激励会削弱内在动力。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在绘画实验中,每个孩子都对绘画有内在驱动力,但一开始就被告知有奖品的孩子,在参加活动时,他们的驱动力就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画画的目的,从以前的“享受画画带来的愉悦”,变成了“得到奖励”。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鼓励呢?
  
  学习形式和环境足够有趣
  
  有神经学研究发现,当孩子的学习环境、过程和形式足够有趣,那么孩子会得到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获得大脑到身体的愉悦感觉。
  
  而这种愉悦感觉,会激发大脑的报偿机制,释放出多巴胺,从而让大脑记住愉悦产生的情境,就像对毒品、食物上瘾一样,让孩子想不断重复这个情境。
  
  这个过程,就像启动了大脑中的保存按键,存住了愉悦瞬间,也创造了内在驱动力,让孩子对学习上瘾。
  
  以后,孩子再置身于这个环境,或者再进行此类形式、学科的学习时,大脑就会回忆起愉悦体验。于是,再也无需家长督促和逼迫,孩子也会主动在美好感觉中进行继续学习。
  
  把如何把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一些?
  
  对于小孩子来说,有趣的绘本、玩具、游戏卡、视频或互动课程,而对于大孩子来说,就可能更依赖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足够有创意。
  
  鼓励孩子和内驱力高的孩子做朋友
  
  如果孩子自我驱动力不强,家长可以鼓励他多与内驱力强的孩子在一起。
  
  但有一点,家长不要过分用“别人家孩子”的好,来刺激自己的孩子,这样只能打压自尊自信,触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孩子可能反倒会破罐破摔。
  
  只需让孩子自己在相处过程中,观察同伴的学习习惯,他们自然会被激发起努力的动力。
  
  总之,我是发现,当我怀着急功近利的心,催促孩子学英语、说英语的时候,他仿佛能看出我的急迫,反而会故意散漫,毫不配合,气得我嘴歪眼斜。
  
  但当我告诉他“妈妈需要认真工作”时,他反而会乖乖坐在我身边,自己完成APP上英语课程的学习,而且学习成果还不赖。
  
  给努力一个正当理由
  
  很多父母鼓励孩子,都是用“好好学习能挣大钱”,“考上好大学可以做大官,让爸妈脸上增光”,以及“学习好会让别人羡慕你”作为理由。
  
  但是,现在想必你也知道了,这些理由都属于外在驱动力,是不会有长期效果的。
  
  而且,“挣大钱”的时刻,对于小学、初中的孩子来说,未免太过遥远,而这个遥远的大饼,其实不足以帮孩子支撑过眼前的学习困难。
  
  另外,如果孩子在逆反期,甚至会想“凭什么要我努力,为你增光,我就不努力,就让你不高兴”。
  
  所以,家长需要用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人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比如,邻居大哥哥A,名校毕业后有了高超的学术能力,在医学界填补了很多研究空白,帮很多原本无药可治的人,获得了生的希望。
  
  再比如,读很多书,也许并不能保证你一生荣华富贵,但至少,你会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至于人云亦云、上当受骗。
  
  这些理由,才可以激发起孩子为未来树立目标、为之努力的内在动力。
  
  自我暗示
  
  有研究说,当你缺乏内在驱动力,或者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时,可以问问自己“我可以吗?”(而不是“我可以”),或者告诉自己“你能行”(而不是“我能行”),或许有效。
  
  因为有实验证明,用这些句式进行自我暗示的人,内在驱动力都有所增加。
  
  而之所以用第二人称“你”来鼓励自己,据说可以帮助人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假想是别人在鼓励自己,从而获得更大动力,对自己的态度也更加积极。
  
  要让孩子主动学东西,家长的榜样作用,自然是不可少。
  
  很多家长自己在乌烟瘴气的环境打麻将,还要和别人抱怨一句“这孩子根本不爱学习”,岂不是在自打自脸吗?
    
  文章摘自∣家长进化论  编辑整理∣海思雨

上一篇:你骂了孩子为何却不让他哭
下一篇:这7类父母 养不出孝顺的孩子!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