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睿语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教育睿语
小时候被父母打的我们,终于长大了!
         发表时间:2017-03-08 09:53:44  文章来源:妮妮的小屋
 
  01
  
  似乎我身边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被父母打过的经历。这些事情也很奇怪,过了很多年,可想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虽然画风有点凌乱,但也成了我们记忆中的绝版电影。
  
  挨打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叫故事,甚至叫趣事,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是过分凶险的,真就成了事故。
  
  虽然我是女生,可也是挨过打的。
  
  那个时候,弄坏了家里的电视机、跳断家里的床、偷骑食堂的三轮车到了门口就撞着了人……挨打的理由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结果总是差不多。
  
  尤其我这文艺女学渣还要定期亮出“底货”,每年惨不忍睹的成绩,就连当老师的父亲,都会忍不住猛打几下。
  
  初一那年,青春期更加叛逆的我,被忍无可忍的父亲痛打了一顿后,曾以短暂的躲在同学家形成“离家出走”的事实进行抗议。
  
  第二天,太想念家中自己的床了,返回家后,发现一夜之间爸妈都快神经崩溃了,一见我泪流满面。
  
  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挨过打,但生活中挨骂又比过去多了些,这可是旧烦恼没走新烦恼又添的节奏。
  
  今天我们就用严肃脸,讨论一下父母们打孩子这件事。
  
  02
  
  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尤其是跟孩子无法沟通、情绪失控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有的时候耐心不足,孩子一发飙,我们就先发制人,多少有点以恶制恶的意思。
  
  这其实暴露出我们潜意识里的强权惯性。这个时候,我们唯一希望孩子对我们是绝对服从,树立我们的权威。
  
  我们对待孩子的这种态度,有点像一个被久压的弹簧,平时面对周围的工作环境,面对家庭中的长辈,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我们是有很多负面情绪的。为了和睦,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隐忍。
  
  但在孩子面前,我们更容易把自己最真实、最没有掩饰的一面轻易释放,就像孩子在我们面前同样不加掩饰一般。
  
  我们以恶制恶、我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无条件的服从,可我们是大人,孩子和我们并不平等。
  
  愤怒过后、动手以后,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自责,我们怎么会那么面目狰狞,大发雷霆?
  
  孩子还只是个孩子!
  
  其实有这种心态的父母,还是很愿意为孩子付出爱的。只不过有时候我们会去无意识的计算,计算我们在爱中的给予付出,有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所谓“恨铁不成钢”,想一想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无比愤怒甚至动手,是不是如此?
  
  我们大多数人属于这种父母。
  
  03
  
  还有一种父母,其实是不爱孩子的。对他们来说,这一生需要去追寻的东西太多,孩子只不过是他们的身体产生的新物种。
  
  这种情感的关联非常脆弱。外界有任何更有吸引力的事情,孩子就会处于被抛弃的状态。
  
  即使不抛弃,日子也不太好过。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那个少年自杀,小小年纪悲观厌世,只因为他有一个从来没有让他感受过爱,但时常会“三天一大打、两天一小打”的父亲。
  
  那个落魄的父亲,把所有人生的不如意都发泄在孩子身上,仅把孩子当作一个私人物品,从来不知道疼惜。
  
  仅剩的那一点点亲情,所谓的血脉相连,哪里经得起如此的暴力相袭?
  
  最后孩子绝望地主动离开这个世界,留给世界一个冰冷的背影,仿佛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这样的父亲,对孩子纯粹没有感情,只认为孩子是他生活的拖累,他把自己对生活的绝望与愤怒统统像石头一样压在孩子身上,埋葬了孩子对生活的全部希望。
  
  我曾见过一些孩子的母亲,为了追求婚姻外的幸福与自由,将孩子长期寄放在自己视线以外,她主动选择与孩子分离,让孩子的心永远缺了一角。也曾见过因为生活的贫困,年轻的母亲看自己生了两个儿子,一想到儿子长大以后根本没钱成家,感觉两个儿子变成了自己生活最大的负担,母亲就选择了不辞而别……
  
  这一类其实根本不配做父母的人,算是真正的家庭暴力施暴者。而冷暴力、热暴力下的伤害,隐藏着成人潜意识的脆弱与害怕。但有些人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真该接受相关法律的制裁,虽然这些为人父母者仅仅是少数人。
  
  04
  
  今天的我们,大批的七零、八零甚至九零后开始为人父、为人母时,我们发现,小的时候挨打如家常便饭的我们,却开始在打孩子这个问题上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即使有时忍不住动手,但我们深深懂得自己童年时受过的那些伤,我们更多的愿意去理解、尊重那个小小的人。
  
  我们忐忑不安,我们想做最优秀的父母,但我们也不是天生无师自通的就成为了好父母,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开始学会一次次克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蹲下,学会平等的与面前的这个孩子讲道理,学会有话好好说。
  
  我内心很感激L先生这些年来对孩子的尊重。我家熊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挨过L先生的打。
  
  好几次L先生气得发抖,拳头直想落下的时候,他还是控制住了。
  
  要知道L先生小时候就因为调皮被打得“皮开肉绽”,屁股被皮带抽肿到根本无法坐板凳。
  
  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L先生,在那个多子女的年代,“让皮肉吃点苦,给点教训”同样是家庭教育中最常使用的大招。
  
  我和L先生恋爱时,他就曾对我信誓旦旦地说:“这一辈子都不会打孩子,他小时候挨过打,知道那种痛的滋味。”
  
  从这点上来说,我庆幸孩子拥有一个尊重、理解他的父亲。至少到目前为止,L先生遵循着自己多年前的诺言,能做到不打孩子,这一点真的是需要强大的自控力的。
  
  05
  
  其实打孩子的背后,藏匿的都是成人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看到我同学刚刚生了孩子后,忙着去听各种教育讲座,按照教育专家的建议,买了一把戒尺。准备着在孩子断奶后,开始使用戒尺的惩罚,为孩子立下规矩。
  
  我也知道,有些老师的父母在家庭教育里也用着戒尺这个教育道具。
  
  可是我依然相信,比起冰冷无感的戒尺,用手去打孩子,相互的疼痛可能是一种更加善意的提醒。
  
  它会提醒我们,每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首先应该学会不打孩子。
  
  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里,做好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我们为什么不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不以大欺小,学会尊重和体谅弱者,这将是一场多么难得的修行。
  
  它会提醒我们,如果一定要打孩子,咱能下手轻一些吗?
  
  如果你觉得”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古老的定律必须传承,非要使用这种略微缺乏沟通智慧的管理方式,那也请一定轻打孩子的屁股吧,一定要远离孩子脸部。
  
  当我们逐渐学会控制在众人面前现场表演管教孩子的这种“能力”,我相信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感激你。即使孩子犯了错,我们开始尝试单独和孩子深度沟通时,慢慢地,你真的会发现,自己没那么愤怒时,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因为我们爱脸,孩子也一样。

上一篇:杨沛宜和林妙可的距离是如何拉开的
下一篇:为何孩子的成绩一直往下掉?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