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教实践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家教实践
没错,就是这三类父母毁了孩子
         发表时间:2017-06-21 13:16:01  文章来源:新民教育 陈乐
 
  我是一面镜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
  
  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
  
  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以上小诗,出自最近大火的央视纪录片《镜子》,纪录片本身也像镜子一样,照出每个家庭的问题,而每个家庭,照出的是社会的问题。
  
  纪录片《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去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最终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复复看了这部探讨亲子关系的纪录片多次,想搞清楚纪录片究竟想告诉社会什么,想告诉每个家庭什么。 整个纪录片有点零散,剪辑有点混乱,但是,道理很真。
  
  片中有一个农民,他说:“我是农村的,因为要打工,孩子那时候小,我就离开他了,就是你们谈到的留守儿童的状态,那我是没有办法啊,像他们都是有工作单位的,有技术的,有职称的,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应该是很好的,比起我们来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我想象得到,我要是有他们那样一种地位,我也能做到,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也是成了这样子?”
  
  为什么呢?是什么样的父母让孩子变成了这样,让孩子的“阶级”下滑?纪录片已经给出了答案,是这三类典型的父母,让孩子迷失在青春的路上。
  
  强行把自己的理想加给孩子父母
  
  家明,15岁,是个网瘾少年,不愿上学,希望当背包客,当流浪歌手。家明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可孩子却一心想要“自由”。
  
  家明父亲,私企管理人员,大学本科。采访中,爸爸提到自己艰苦奋斗的感慨:读大学前后,没有喝过一杯牛奶,没有穿过一双皮鞋,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日子过得很苦。但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家长学堂中,心理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生命只剩10分钟,你想对孩子说什么?”
  
  家明父亲说:“希望他能够独立过每一天,能够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如果只有十分钟,我想把我自己这一生的人生信条教给他,就是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我最后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他这一辈子,过得比我这一辈子要好。这是我最终的一个心愿。”
  
  心理老师问他:“好的定义是什么?”
  
  “好的定义是,可能你只要实现了你的理想,虽然努力了,不留遗憾。”
  
  “什么样的理想?”
  
  “可能他的选择跟我的想法还有些差别,但是我觉得……”
  
  “也就是说,是你的理想。”
  
  “他的理想不对,希望纠正,纠偏。”
  
  有多少父母嘴上喊着成功不只一条路,但是却一直逼孩子在一条路上狼狈前进。当家明抽泣着说,自己什么都得听父母亲的,父母亲不给他自由时,他的父母在担心什么?担心孩子受到危险,担心孩子走向歪路,担心孩子未来被毁。
  
  因为这些担心,那些孩子口中的自由,家长口中应该坚持的理想,变成了不务正业。家长的焦虑让孩子的选择变成胡闹。“你要成为我没能成为更好的人,你要活得比我体面比我好,”可是这样的教育显然给孩子太多束缚和压力了。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父母。
  
  作家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百年的树才是栋梁材。越是名贵的木头生长期越长,像紫檀、黄花梨。人也同样,所以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父母们更应该把对孩子失败的恐惧,换作坚信孩子先天优势的信心,抛开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放手让孩子体验他该体验的人生,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是泪水还是笑容,都是他自己的经验。成功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够接受失败。
  
  在精神上忽视孩子的父母
  
  泽清,14岁,泽清是三个孩子里最小的,但却是表现得最平静的,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他沉迷于网上下棋,面对母亲的关心,他竟骂她“贱”,甚至动手。
  
  泽清母亲,医务工作者,大学本科。泽清父亲,事业单位职工,大学本科。泽清外公和外婆,都是湖北大学退休教授。诚如纪录片专门说明——他的家族是在社会上有相当成就的。但是父母关系特别差,经常一言不合就动起手来。父亲甚至在儿子动手打妈妈的时候,实在没办法了才起来制止一下。
  
  妈妈说:“我本来在单位算是个骨干,去国外也进修过几次,但是我现在已经完全没有精力了。”
  
  爸爸说:“我认为我不需要改变,我只是说是这个学校要求父母一起去上课,我才去上的,因为我认为这个家庭要改变,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需要改变太多。
  
  泽清说:“从小到大,就一直跟我说,要么就是说穷,要么就说没钱,然后就整天跟我说,我不上学,以后就赚不到钱,就找不到好工作,然后就一直给我很大的压力。”
  
  泽清说:“我妈用在我身上的时间比较少,要么就说她很累,要么就说她很忙,他们都是这样子,我妈那一块脾气比较暴躁,有创造家暴的行为,不管是什么事情,讲到最后一定是她对,我爸跟她解决不了的时候,就一般会用暴力。
  
  泽清说:“其实我是觉着,没有家长课堂,我一定不会来的,我觉得家长课堂实际上比我们学生更加重要,其实我一开始就经常和他们说,我觉得实际上要待81天的是他们,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但实际上,我是来待81天了,我为他们付出挺多。”
  
  片中的泽清父母都是很自我的人,就算孩子出了问题,他们依然在沉浸在自己的委屈中,妈妈觉得自己被耽误了事业,爸爸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需要改的。而泽清在他们中间,丝毫没有“存在感”。
  
  泽清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孩子但也很暴力的孩子,这一点,很有可能是受了妈妈的影响,妈妈在去学校的车上说:“我还是有所期待的,我觉得能学到什么,但是真正能学到什么,我还是要去学了才知道。这么大了,我想去用心学一回。我觉得我们的心封闭太久了。用心去感悟的东西还是太少了。“但是,妈妈在生活中受不了的时候也会失去理智,恶语相加,动起手来。
  
  当父母时常以跟他“哭穷”的方式,来激励他努力学习,实现自身价值时,尽管这样的价值观没有什么错误,对于泽清这样一个孩子来说,内心根本承受不住这样压力。
  
  泽清的家人属于在社会上有相当成就的人,可能这样的家族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一种价值观——要很优秀才能有存在感。所以当泽清得知摄制组是来自央视的时候,竟然破天荒地同意了去改造学校。由此可见,泽清是多么想要证明自己,又是多么渴望拥有存在感。
  
  有人说,富人传递给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而穷人遗传给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
  
  当然,这里所说的穷和富并不单指物质基础,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一如泽清说我宁愿待在训练营也不想出去,虽然这里物质很匮乏,但是精神很丰富。家长万万不可把这种心理匮乏感带给孩子。成就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
  
  张钊,18岁,高三, 因谈恋爱已辍学4个月,还阻止父母在家里住,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张钊父亲是国企职工,母亲是个体经营者。
  
  私下采访的时候,张钊说:“在我的记忆里,我爸笑的表情很少,就算跟我妈在一起也一样,他俩在一块,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块,看电视,还是看电视,我现在想一想,最多的时间,还是在看电视。“进入训练营前父亲给张钊写过一封信,信里面依然是希望张钊在训练营里好好学习,反思自己,最好不要搞对象,父亲依然把所有原因归于儿子搞对象了。而父亲在看到张钊的信中心里话,哽咽地说着:“老爸这是不知道,好多话都说不出来,心里面怎么想的,等回去以后,利用晚上的时间,我给你写封信,咱们父子两个交个朋友,行不行?”最后三个字说完以后,父亲掩面痛哭。
  
  回去以后父亲写的信重新交到张钊手里,张钊冷笑一声:“没法交流,他们别看嘴上说什么,我们也知道怎么做了,也知道该怎么跟你沟通,该怎么跟你交流,我TMD信那个话啊,我要是爸妈我也那么讲,一个人四十多年的脾气,说改就改啊?那不都是扯淡的吗!"
  
  当早恋的张钊说,自己在学校压力太大,承受不了时,事实上,他想要的只是父母对他情绪的理解,但是沟通问题把家长孩子推到对立面,表面上的“苦口婆心”也逐渐演变成“控制欲”。孩子和父母之间自以为很了解对方,这些了解却变成了一把把伤人的误解刀,生生地切断了父母想要和孩子和解的真心。
  
  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就能培养出人才。另外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孩子不宜过早定向,孩子任何的事情,他提的一个想法,他想做的一件事情,他遇到的一个困扰,家长都应该真正倾听,并去尝试理解孩子。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只有产生联结,才能渐渐引导孩子,而你也能慢慢理解和释怀孩子当时的想法。
  
  父母错在哪里
  
  时代的进步造成亲子关系的断裂,亲子关系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陈默说,从1993年取缔了粮票以后,孩子就不一样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而孩子,当一切都满足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早的思考“什么是存在的意义?”
  
  当孩子产生自我意识的年龄越来越低,家长却不肯放手的时候,便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一个越抓越紧,一个越紧越想逃。
  
  很喜欢龙应台这句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如果不自己去经历一些东西,他永远都没有办法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存在”。石勇老师说,家长焦虑是阶层的下滑,我很同意这句话。当你把一切都铺好,让孩子走,孩子丢失的是一种奋斗的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们只能变成好吃懒做的啃老族,社会"渣滓”。
  
  这三类父母,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父母的现状。这些父母不爱孩子吗?不,他们爱,爱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他们发挥不出爱的能力。
  
  亲爱的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现他的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而不是紧紧将孩子控制在手里。

上一篇:教育孩子必看“10宜10勿”
下一篇:为什么面对孩子,我们也越来越焦虑?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