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社区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亲子社区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
         发表时间:2017-06-13 09:46:44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出于好心,帮孩子收拾脏乱的房间,孩子看到后却大发雷霆;又或者亲戚家小孩子来家里做客,哭着、喊着想要你儿子的玩具汽车,你碍于情面,没等儿子允许,就把小汽车送给了亲戚家小孩子……孩子真是越长大越不听话!出现此类争吵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好教育子女的“尺度”。
  
  哪些事情该管?该管到什么程度?这涉及到教育心理学上常用的一个概念——“边界感”(Personal Boundary)。要想弄清楚这些,首先你需要知道什么是“边界感”。 你是否经常被周围的亲戚朋友问到“你现在工资多少钱?”、“在上海买房子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听到这些问题时,你心里是否会感觉不舒服?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我们需要边界感。 边界感就是个人所创造的心理准则和限度,以此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接受的,以及当个人边界被触犯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Richmond, n.d.)。这种边界在同事和朋友间相处时会比较容易把握,但 当放在亲子和亲密关系中时,双方的边界往往会因出现交融而变得复杂。 尤其是伴随着子女逐渐长大,他们的边界感会愈加明显。 这是因为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什么都需要依靠父母。在一周岁前后到学龄期这段时间,孩子逐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不断强化,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孩子与父母的边界开始逐渐建立起来。但是这一正常的发展过程却往往引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父母这时会觉得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孩子会觉得父母管得太多。
  
  其实, 缓和家庭矛盾的 关键就在于建立亲子关系中健康的边界。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和子女之间要建立边界?这对孩子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1、设立边界能让孩子免于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
  
  小婴儿没有边界,全部依赖养育者。父母可能习惯了对他们有求必应,连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也代他们完成。当孩子跌倒了,本可以借此学会自己爬起来,你看着心疼,立刻跑过去抱起来;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你又过于担心,于是帮孩子背起了书包;孩子长大了,连找工作、恋爱、结婚,你也想替孩子承担,孩子也就理所当然地让父母买房、还贷。为什么妈宝男、巨婴等词语会成为对一个群体的嘲弄?因为很多父母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握好跟孩子的边界,即使孩子在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在心理上却还处于与父母共生依赖的水平。不仅如此, 长大后的孩子甚至带着模糊的边界感与他人相处,觉得别人什么都应该为他想到,整个世界都应该围着他转, 一旦别人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大发雷霆:“你凭什么这样对我?”没有跟其他人形成健康边界的人会认为,他人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且 他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情绪归咎于他人,觉得别人应该为自己的坏情绪负责 (Manson, 2013)。
  
  2、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对孩子成年以后的影响
  
  边界感模糊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利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发展成 自恋型 人格 (Pozatek,2015) ,还有一种可能是成为 服务型 人格 ,具体体现在 不懂得拒绝别人或是过多插手别人的事情, 因为不清晰自己和别人的界限在哪。 同事小A就是那种“便利贴”式的女孩,平时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喜欢找她,包括那些不属于她份内的事情。小A其实并不喜欢自己这样,但她觉得自己一旦拒绝了别人,会让别人对她不满意,或者说她“小气”。还有一些人,生活中经常插手别人的事情,明明自己不该管,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会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殊不知,我们根本无权去定义什么对别人是“好”或“不好”,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能够彼此分享观点、情感和逻辑,但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和做法。这样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边界感不太清晰的家庭, 当父母习惯性地对孩子说“你必须听我的,因为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因为我都是为了你好”,孩子也就学到了这种与人相处的模式。 有着健康边界的父母不会要求孩子牺牲自己的独特,而是和孩子共同探讨满足双方需求的可能性。
  
  3、缺乏边界感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尊重
  
  在前一段时间,《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孩子手机被夺,跳楼自杀,但他用生命捍卫的不仅仅是手机》的文章,很多读者留言说这种孩子“性格偏执、极端”,自杀也“不足惜”。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被父母“侵犯”了自己的“疆界”而很不高兴的时候呢?发现自己藏在抽屉里的日记本被母亲偷看过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也是崩溃的;父母给孩子买了一件玩具,邻居小孩过来玩,看见了这个玩具很喜欢,父母一转脸就把它送给别人了……父母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感受,可是这对尚处年幼的孩子来说,它远远不是一个日记本或者玩具那么简单。父母通过这些行为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 你的一切都是我的,你没有权利管理自己的物品。 这样缺乏边界感的家长对孩子而言不啻于一个暴君,而孩子只是他的附属品, 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他并没有被当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来尊重。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边界感模糊的父母呢? 看看你有没有以下行为(Pincus,n.d.): ◆ 对所有事情大包大揽,即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替TA完成
  
  ◆ 过问孩子学习、生活的所有细节,在孩子已经明显表现出不耐烦的情况下仍要不断询问
  
  ◆ 失去自我,所有事情都以孩子为主,总是以孩子为家庭生活的核心
  
  ◆ 与孩子过度分享,把孩子当作朋友胜过子女;同时,也认为孩子应该与你分享一切,不能接受孩子对自己有所隐瞒 综上所述,在亲子关系中, 边界感模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对孩子 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没有自理能力,无论是心理还是生活都非常依赖父母。但是随着孩子长大,独立意识也在觉醒,如果父母仍然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保护孩子,不改变行为模式,以关怀和爱的名义插手孩子的学习、生活、工作,将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向孩子示范什么是良性的亲子边界,这种示范可以让 孩子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对待他人,以及自己希望被如何对待, 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性格。
  
  如何才能既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又做到把握良好的亲子边界呢?
  
  1. 尊重孩子的选择
  
  选择喜欢的课外活动,选择心爱的玩具,选择和哪个同学成为朋友,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这些都是孩子可以自主选择的事情。人在一生中要做出无数选择,只要不是危及他人和自己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选择是人的基本权利,孩子也是如此。一旦孩子明确做出选择,家长就不应该阻拦或干涉。很多事情并无对错之分,孩子也不用必须遵循父母的意愿。只是因为孩子没有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这种毫无界限的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 一方面会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导致孩子因不愿违背父母而不敢做出选择,变得畏首畏尾、缺乏自信。◆ 另一方面会放大孩子的自我意识,引发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既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又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缺乏对自己的掌控感,痛苦不堪。 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建立良好亲子边界的重要一步。
  
  2.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需求
  
  一个毫无边界感的妈妈,把孩子心爱的玩具随意送给来家里玩的小孩子,在家长看来只是小事一桩,甚至在孩子表现出不高兴时会指责孩子“小气”,其实对孩子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无论是玩具还是什么,赠与孩子的东西,所有权就属于孩子。即使是父母也没有权利在未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随意处置孩子的东西。 因为在孩子眼里,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他们更在乎的是这个东西对于自己的情感价值。所谓界限感,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世界,尊重对孩子有情感价值的东西。
  
  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重点不是“不听话”,而是孩子“长大了”。

上一篇:经常发脾气的你会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下一篇:当心体罚“罚”掉孩子一辈子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