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亲子社区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亲子社区
和孩子吵架是孩子不懂事吗?
         发表时间:2017-04-06 10:06:32  文章来源:学而思在线
 
  每天早上7点,海海的妈妈和儿子都会为了起床这件事儿发生冲突。
  
  “7点了,该起床了。”海海妈妈轻声说。
  
  “嗯……”海海翻了个身,眼睛睁也没睁,继续睡。
  
  妈妈坚持:“你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迟到了!”
  
  孩子继续谈判:“再睡一会,就一会儿……”
  
  妈妈不满意地厉声喝道:“现在就起床!为什么每天你都要来这么一遭!”见孩子还没有反应,她忍不住把孩子硬拽起来,呵斥他,让他穿衣,然后便匆匆去厨房准备早饭。
  
  期间,她回到卧室,发现孩子一直坐在床上发愣,便吼了他两句,又回去准备早餐。
  
  早饭准备好了,起床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妈妈回到房间,看到孩子还是赖在床上,只穿了条裤子。
  
  最后,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狠狠给儿子一巴掌,强行给他穿上衣服,儿子尖叫着哭了起来。
  
  避重就轻的战争
  
  我常听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教了,哪里像我们小时候,对父母惟命是从,稍有违逆,少不了一顿打骂。
  
  现在的孩子,“尊重”提得多了,他们反倒是上了天,越来越不听话。
  
  为什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正在发生剧变,民主性大大增加,孩子在民主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外界强加的权威感到厌恶。
  
  因此,他们反抗,他们证明,他们要释放自己内在的力量。
  
  这时,如若我们还守着为人父母的那份威严,势必会爆发一场又一场的“权力之争”。
  
  在这个事件里,妈妈表面不断催促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起床”这件事,否则她会立刻协助孩子完成。
  
  她想要试图让孩子顺从她的想法“我要你起床,你就得起”,而孩子则要向妈妈证明“我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很显然,母子俩都想做这场战争的赢家。
  
  这,就是权力之争。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巨婴国》里说,情感的对立面是权力。
  
  在争论的当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了其次,谁能成功地“拿下”对方成了首要关注点,这是心智尚停留在婴儿阶段的表现。
  
  除了亲子关系,权力之争在其他关系中也普遍存在,婆媳争夺管教孩子的权力,夫妻争夺家庭的最终判定权……
  
  退出权力之争
  
  妈妈解决孩子起床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退出战争是方法之一。
  
  权力之争中,企图用说教、指责的方式去强迫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基本都不会成功(事实上,此方法在大多时候都无效),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在势均力敌时主动举白旗。
  
  我们要做的,不是投降,而是退出——当发现自己即将或已经陷入权力之争时,要不动声色地停止,主动从战争中退出。
  
  主动退出也不易,当孩子违抗我们时,父母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需要父母的觉知力,真心把“我要改变孩子”“我要强权”的想法彻底放到一边,真正接受孩子是与我平等的人,认识到强权无法解决任何事,只有赢得孩子的真心,才能引导他做出合适的举动。
  
  那么,针对不愿起床的海海,妈妈可以怎么做呢?
  
  前一天睡前,妈妈给海海孩子讲有关“时间”的故事,告诉他,如果能够按时起床,不仅可以享受美妙的早晨,还可以获得妈妈的认可。
  
  接着,妈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轻声地对她说:“希望明天,你也能这样起床。”并关灯,道晚安。
  
  第二天早上到了起床点,妈妈轻声叫海海起床。“宝贝,你的起床时间到了。”
  
  “不……我还想睡觉……”孩子喃喃道。
  
  “宝贝,如果你这时候起床,你就能按时到学校,更早地见到你的同学们,或许还能在校园里感受一下早晨的空气呢!”妈妈再次提醒孩子。
  
  见孩子仍然躺在床上,妈妈轻轻地将孩子抱起来,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说:“早上好,我可爱的宝贝!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呀!”然后协助他穿衣。
  
  “不!”海海被强行抱起后,开始发脾气,两只脚乱踢,不配合妈妈穿衣。
  
  妈妈无法继续,就站到一边,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试图让孩子停下来,等孩子划拉完一阵,妈妈又重新给孩子穿衣,孩子再次用力哭闹、尖叫,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继续做自己的事,出门点到了,妈妈把孩子抱出门,送到学校。
  
  从战争中抽身而退,并不代表对孩子不闻不问。
  
  整个过程中,妈妈的态度坚定,为孩子提供了行为的界限。同时,妈妈没有命令孩子,避免了与孩子争夺“谁才能决定海海的起床时间”的权力战争,只做自己份内的事,即帮孩子穿衣,按时送孩子出门。
  
  坚定地,用行动坚持原则
  
  在任何时候,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做”都远比“说”有用得多,用行动去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在过程中保持沉着和冷静。
  
  我曾在美国育儿节目《超级保姆》里看到这样一位妈妈,她养育了4个孩子,孩子们的顽皮和争吵,让她疲惫不堪。每一次,她试图去阻止孩子们,但没有一个人听她的话。
  
  为什么?几次探访后,超级保姆发现了问题——每次阻止,妈妈都面露尴尬的笑容。
  
  对于孩子,“笑”意味着宽容和默许,所以妈妈每次面带笑意的呵斥,都被孩子误解为“我还可以继续调皮”“妈妈只是在开玩笑,她不是真的介意”的信息。
  
  后来,超级保姆建议妈妈,把这下意识的面部表情改成与“阻止”匹配的严肃表情时,孩子们开始重视,他们果然停止了打闹。
  
  同样,如果海海妈妈仅仅停留在命令“起床”,行为却纵容拖沓赖床,那么孩子也难以形成相应的行为边界。
  
  爱,仍在继续
  
  我们都曾情绪失控地争吵过,也都明白,当歇斯底里地发脾气时,双方的内心将不会再有爱,我们或许会大打出手,或许会后喊出“你不配做我的孩子”“我再也不会管你了”这样越界的话。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当父母有技巧地退出,保持友善(而非抱怨)的沉默和坚定,这样的行为并不阻止爱、友善和亲情的传达。
  
  被留下“独自作战”的孩子也许会惶恐和迷惑,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没有人参与到他的“战争游戏”中,进而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种情形会塑造出家中界限,孩子学会在规则内行事。
  
  在生活中,父母注重与孩子共情、鼓励、尊重、合作都是避免权力之争的办法,了解当下的环境需求是什么,并且学会顺势而为,就自然能在这条死胡同里找到出口。
  
  如果海海妈妈还能友善地与孩子谈一谈,了解他对起床的真实感受,再针对性地调整计划,如提前睡觉时间,或换一种更有趣的叫醒方式,或许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起床问题上发生不快。
  
  文 | 元宝
  
  来源 | 绘阅读(公众号:xiaolaba_huiyuedu)

上一篇:孩子问题多,家长需做到"九多""八少"
下一篇:亲子关系中的越位和失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