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特别关注
读经不能这样荒诞不经
         发表时间:2016-08-31 11:19:54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顾骏
 
  回归传统文化本身不是绝对错误的,但对传统文化近于迷信的推崇,让孩子除了背诵经文,什么文化知识都不学,那是绝对错误的。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学热兴起,“读经运动”勃兴。十年前,读经热进入高潮,全国近百家读经学堂雨后春笋般建立,大批少年离开体制教育,进入读经学堂求学。如今,最早的一批读经孩子已经成人,他们也成为了这场体制外“教育”的实验品。据《新京报》报道,一些回到“尘世”的孩子们,除了满脑袋不知所云的经文,一无所知,甚至连正常的识字能力也没有。
  
  我国历史绵延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尤其是尊孔读经逐渐被抛弃。经过100多年的沧桑之变,几代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生疏甚至无知,已然成为事实,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问题。近年来,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物欲过盛的不良后果也逐渐显现出来,不少家长开始反思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转而向传统文化寻求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社会上开始出现各种打着“国学”“读经”旗号的民间机构。于是,送孩子去读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部分家长的选择。
  
  回归传统文化本身不是绝对错误的,但对传统文化近于迷信的推崇,让孩子除了背诵经文,什么文化知识都不学,那是绝对错误的,而错就错在搞错了时代。当年,不少仁人志士之所以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经文”和读经深恶痛绝,最后“洗澡水连同婴儿一起倒掉”,就因为其中有许多“文明的糟粕”,严重拖累中国社会的进步。过去这段历史固然值得反思,但要将历史欠账全部找补回来是不可能的,误以为传统文化必须原汁原味地加以弘扬光大,更是有害的。
  
  一些学者从个人癖好出发,喜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同西方文明的物质倾向作比对,将中国人文要素作为解决当今世界“物欲横流”的治疗方案。物欲过盛当然需要批判,民族人文传统更应该得到光大。但简单抛弃包含在现代化过程和结果中的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其中的现代教育,那绝对是开历史倒车。
  
  以今天人类所生活于其中的公共生活而言,从电力到交通到信息传递,哪一样是是传统文化能提供的?使用现代社会提供的各种便利,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精神财富,如何少得了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更不用说继续发明和创新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了。靠着数千年前“圣人的微言大义”真能解决当下中国乃至全球的问题?靠着菩萨的一点善念,真能让世界“清净”下来?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不可能强大到“包治百病”,传统确实应该继承,“为往圣继绝学”应该成为未来一代自信的中国人的使命之一,但绝对不是不顾时代变迁、文明进步而照搬照抄。夸大传统文化的“神力”,弃绝现代文明,不但会害了孩子,也可能让国人看到种种不堪之后,第二次“割掉尾巴往前赶”,如此岂是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学者所乐于见到的?至于当下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如果仅仅靠重新祭起“读经”的法宝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之,那当年何以未见奏效,以至于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危机?而今天再用就能成为“神器”?学者个人观点值得尊重,文人学理不通也可以宽容,但误导盲目的家长,危及孩子的法定权利,断送他们的人生前途,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任何人包括家长都没有权力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借弘扬传统文化以渔利,以孩子幸福为代价的生意经,必须依法予以追究。在笔者看来,真有志向,好好地对传统文化来一番去芜存菁,让文化建设跟上民族复兴的进程,才是有学问、负责任的学者之当为。那些观点极端、行为乖张的所谓“学者”,决不能放任他们招摇过市,贻误孩子,想想全国据说已经有数千“经文学院”,且势头看涨,立法机构和主管部门难道没有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压力巨大?(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31日第2版

上一篇:浅谈家庭教育失败的影响
下一篇:父母如此对待孩子,到底为什么?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