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今日看点
在家上学需要实践和时间检验
         发表时间:2016-08-25 13:18:20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汤勇 陈先哲 
 
  近日,有媒体对11年前轰动一时的四川泸州“家教挑战义务教育法”案进行回访,发现在家上学11年后,如今20岁的姑娘李婧磁却连初中试卷都很难答及格。而当年其父曾以“娃娃到学校学不到东西”为由将其带回家自己教育,更曾宣称“女儿18岁时,我要把她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应该如何看待家长让子女“在家上学”的做法?
  
  该反思“逃离”的原因
  
  面对当下的分数教育、应试教育,有的人一味迎合,推波助澜;有的人出于无奈,选择妥协。然而这名父亲却作出和学校教育“一刀两断”的选择,带领孩子义无反顾地“逃离”学校,扛起了以家庭教育取代学校教育的大旗。
  
  其实,我们可以怀疑家长们的教育认知与水平,可以担忧他们的教育选择能否为孩子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甚至可以笑话他们所采取的一些非常态的做法,但是我们不能不敬佩他们挑战教育弊端的果敢与勇气。他们以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甚至还不乏诟病的方式,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上世纪90年代,“童话大王”郑渊洁,因为学校教育对孩子个性、创造性的不尊重,毅然决然地让儿子离开学校,开始用自己撰写的童话教材,让孩子“在家上学”,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近些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悄然兴起的“现代私塾”“家庭学校”,不断冲击着当下的学校教育,尽管一直争论不断,但影响不容小觑。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原点。教育,不是人人得高分,也不是个个上名校。学校教育作为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首要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体魄与心理、基本知识与技能、丰富情感与完整人格的人。而当学校教育忘记了“成人”的初心,被升学所绑架,已不足以担负起“为进入社会而准备”的教育使命时,必然会失去一些家长的信任与尊重。
  
  不管是郑渊洁用童话教育孩子,还是李氏父女的“课程”安排,无不寄托了他们对孩子“全面而健康地发展”的殷切期望。单看李婧磁的日程安排,最亮眼的,是其中的体育训练与家务劳动,而这些恰恰是学校教育的短板。“短板”带来的,是我们的教育离学生健康的体魄越来越远,离学生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离学生的个性本真越来越远。
  
  其实,教育可以有多种选择。从来没有绝对的适合孩子的教育模式,学校更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当下教育的家庭化,其本身就是社会开放、教育多元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常识,具有了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许,他们更能为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与空间,从而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家上学”能不能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何在法律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最佳途径,把孩子成长中的不利因素降到更低,这都需要实践与时间的检验。(作者汤勇,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教育要个性但莫任性
  
  从目前媒体所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位父亲似乎信心爆棚,他要把女儿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甚至连女儿的名字都起了一个“磁”字,和当年屠呦呦父亲为其起名的那种心气可谓相似。但是,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试图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出能够解决某个重大科学问题的孩子,这种概率几乎为零。屠呦呦也是受正统学校教育和严格专业训练出身,更别说如今动辄投入几十亿经费和上千人力的“引力波”研究,“民科”想要达到同等的成就实在不可想象。
  
  但显然并不能因此就判定这位父亲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自然不应该用学校考试这套评价标准来衡量她。虽然她连初中试卷都考不及格,但没有经历过激烈的学习竞争,相对而言她的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过得更加轻松,当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也尚不可知。其实,这起教育事件中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位父亲更多的只是从自身的经验和理想出发,而不是真正从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出发。他希望让女儿实现自己的科学家梦想,不惜让其退学,名义上虽然是个性教育,但实际上是任性甚至执拗的,其女儿的受教育的选择权利实际上没有得到尊重,更谈不上什么个性与自由了。
  
  因此,这位父亲在本质上其实和其他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没什么两样,他只是认定学校教育无法达到其“成功”的标准而走了一招“险棋”而已。但孩子的教育选择谁都不能任性,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能光凭上级指示或家长情结而意气用事,更不能违反教育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管不顾。因此,对于这起事件,恐怕最应讨论的并不是脱离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能否成功,而是应该如何在尊重孩子的教育选择权和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个性教育,既不受制于学校教育的应试模式又不与社会脱节。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并不是没有中间道路。我们既不要当那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推波助澜的家长,也不要当那种为实现自己的所谓教育理想而不惜让孩子脱离学校教育的家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没有速成品;教育是一个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自己亲身选择和经历,而不是一段学校或父母安排好的路。所以,作为试图要个性教育的家长,并不一定要对抗式地让孩子脱离学校教育,但是要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心态进行反思,尽可能地不让学校教育的条条框框和社会的焦虑心态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和成长,要让孩子体悟到除了学习和“成功”之外,生命中还有更多的乐趣与丰富的内涵。(作者陈先哲,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25日第2版

上一篇:一个“差生”妈妈创造的教育奇迹!
下一篇:毁掉孩子“自尊”的18种做法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