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教实践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家教实践
如何预防“过度养育”?
         发表时间:2016-04-15 09:46:45  文章来源: 新浪教育
 
 “过度养育”的七宗罪:
  
  轻视能力;
  
  过度圈养;
  
  瞬间满足;
  
  升学为王;
  
  轻忽劳动;
  
  代替思考;
  
  反智倾向。
  
  针对这七宗罪,有如下的建议:
  
  第一,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
  
  在企事业单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经理人对于员工的管理,有一种叫授能(empowerment), 是给员工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承担相应风险,此间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员工能力、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种管理,是微观管理, 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亲,员工得不到合理训练,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这种领导是无能的领导。
  
  家庭也是社会组织,运作上不无类似。大事小事事必躬亲的家长,是无能的家长。
  
  第二,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1981年,一个名叫亚当的小孩被人绑架后杀害,其故事被拍成了收视率极高的电影。亚当的父亲沃尔什(John Walsh)游说国会成立全国丢失和受虐儿童中心。媒体的渲染,使得国民对于陌生人害怕到了极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了几乎所有家庭对孩子的警告。
  
  被过度保护起来的孩子,没有了磕碰和冲击。家长充当了孩子和世界间的缓冲带。问题是孩子成年后会接触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是危险的。有危险的陌生人,不与其说话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险,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
  
  作者还表示,有时候亲人和熟人更危险。有数据显示,死在亲属手里的孩子,是死在陌生人手里的孩子的20倍。 出于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反感,美国有家长开始 “放养儿童”(free-range kids)运动,鼓励在适当教育之后,让孩子独立上学,在小区玩耍,把失去的童年抢回来。
  
  目前这做法是例外而非常规的。常规的情况是美国文化也对儿童过度保护,甚至为此侵犯私人空间。有的家长因把孩子放在操场让其自己玩耍而被逮捕。
  
  第三,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
  
  斯波克博士关于养育的理论,在美国流毒久远。斯波克博士强调要给孩子瞬间满足,不能刺激他们的心灵。 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纸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点打击。为了鼓励、夸奖他们,不惜代价让他们瞬间满足。
  
  于是美国有了“人人拿奖杯的一代”。女童子军卖饼干的是父母,而女孩拿荣誉徽章。就连西点军校的远征,有的父母也要陪孩子一起去走,无形中夺走了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和光荣。得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这样他们会成长得更皮实些。
  
  第四,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
  
  父母为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帮孩子选课,选容易得A的课程,帮孩子做作业,写文章等。中国这方面更为明显,不要说上大学了,就是找幼儿园,小升初的过程,都是家长在血战。其实正规教育没有这么重要,本书说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parenting)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
  
  第五,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
  
  由于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习,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家务,都是家长代劳。孩子日后进入社会,毫无准备。不会做这些都还算是小事,关键是孩子没有在父母还在身边的时候,学着安全、高效地做事。
  
  比如小时候他们从来不用锥子钉子,不去换灯泡,哪一天一个人住外面,需要一个人做这些事了,被割伤被电击,那才真的危险。应该在父母还在身边的时候,赶紧有时捎带着他们一起做。
  
  另外,不要以为学外语这些东西才需要趁早。劳作的习惯也是需要趁早训练的。劳动给人带来快乐,完成任务且能帮助他人,也会带来荣誉、自豪和团队归属感。有家教的人家,无论中外,都会蓄意在这方面训练。曾国藩家族,强调晨起即扫。基督教则把懒惰(sloth)视为大罪之一。那些什么都不让孩子做的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祸害。
  
  第六,让小孩渐渐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
  
  作者鼓励家长训练小孩在做事、办事上,逐渐独立自主。同时她也希望家长让小孩自己思考,不要过早给答案,学一点“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批判性思维方法。比如把小孩时候的“为什么”习惯给学过来。解决问题也是这样,比如上小学的小孩回家忘了带书包,书中有这么两段对话:
  
  妈妈(或者爸爸)甲:
  
  妈妈:今天上学这么样?
  
  孩子:还好,可是我把书包忘到学校了。
  
  妈妈:太糟糕了,我开车带你回去拿。
  
  妈妈乙:
  
  妈妈:今天上学这么样?
  
  孩子:还好,可是我把书包忘到学校了。
  
  妈妈:太糟糕了。
  
  孩子:我怎么办?
  
  妈妈:我也不知道。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孩子: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开车带我回学校去拿?
  
  妈妈:对不起,不行 —— 我下午还有别的事。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
  
  孩子:我可以打电话问同学,问作业是什么?
  
  妈妈:可以啊。
  
  孩子:可是我需要的东西可能在书包里。
  
  妈妈:嗯,也是。
  
  孩子:或许我可以发邮件给老师,告诉她我忘了,问她怎么说。
  
  妈妈:这两个想法都不错。
  
  我就这两个问题在网上提问,看读者会选哪一个。很多读者都选第二种,后者鼓励小孩想办法解决问题,另外养成不依赖家长给自己收拾的好习惯。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做第一种,这样更简便。
  
  第七,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
  
  书中还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比如和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形成一个社区;和配偶达成共识,否则一个搭台一个拆台,所有努力都是白费。
  
  另外作者建议大家去关注一些相关专家,比如迈克尔·兰扎(Mike Lanza)可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杰西卡·莱西(Jessica Lahey)可以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麦德林·列文(MadelineLevine)帮你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可教你如何增加孩子的内驱力。克莉丝汀·卡特(Christine Carter)会教你如何帮助孩子快乐成长。布热娜·布朗(Brene Brown)可以教你如何提高孩子情商。
  
  建议大家不要看微信上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确认自己的偏见,而自己不去成长。一些作者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有强烈的媚俗倾向, 对大众投其所好。其言论并无营养。多去看看真正的专家学者怎么说,可以改变我们的很多错误观念,而这也是通往正确行动的必要前提。
  
  人类总要经历些风吹日晒,否则无法应对日后更大的风浪。听我们学校负责新生工作的同事介绍,现在“直升飞机父母”的说法都过时了。父母中新的品种叫“无人机父母”(drone parenting)。他们平时看不到,却通过短信、微信,隐形地在遥控。一旦孩子有丁点问题,他们立刻抵达现场,“危难之处显身手”。
  
  还有一个新说法,叫“割草机父母”(lawnmower parenting), 说这种父母,在孩子前面给孩子清道,什么杂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让孩子的路平平坦坦。鲁迅曾称:“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孩的路,都是家长给铺好了,试问在这个创新和创业精神比什么都重要的年代,他们怎么还能另辟蹊径出来?

上一篇:如何让孩子坦然面对批评?
下一篇:如何让孩子赢得他人的认可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