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父母必读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一幅看哭网友的母子图 ·幼儿园园长用图案给孩子们写信 ·深圳13岁少年列席政协会议 ·外公给外孙画的救命图 ·如何避免家庭教育悲哀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事胆量为何越来越大? ·“学霸”被骗给家长提示了什么?    ·上海男孩获百万奖学金 ·河南细心女教师救下煤气中毒母子俩 ·苏州投资4000多万元做家庭教育    ·9岁孩子为何能出版18万字长篇小说 ·16岁男生为何被称全能学霸 ·浙江出台“作业新规”
 
专家视角 更多
·陆士桢: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教育? ·尹建莉:童年需要“试误”和“不听话” ·顾明远:教育领域里的八大悖论 ·夏正林:父母给孩子拉票“拉”到啥? ·毕淑敏: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和幸福? ·资中筠:我们要学好中文的必要性?    ·孙云晓:如何让孩子爱上书 ·阎光才: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 ·鲁鹏程: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 ·俞敏洪:如何让孩子成长 ·俞敏洪:对孩子最重要的三种教育 ·鲁鹏程:孩子的爱心是如何丧失的 ·魏书生:最省力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父母必读
80后妈妈的感叹
         发表时间:2016-02-04 14:00:38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转眼,宝宝就两岁了,当妈的心境也由“养”转向“育”。两岁的小朋友有了自己的思想,如何让她接受你的话语,帮她形成好的习惯,这些都让我头疼不已。小到少喝水会干燥、光脚在地下跑会着凉,大到摸电门会触电,细节琐碎,可大可小。
  
  在与小娃的相处模式中,妈妈拥有着“全知”的上帝视角,能清楚看到事件的走向,比如,电视看多了会近视,不好好刷牙会蛀牙,因此,让妈妈在明知去向不妙的路上还放任自流,无疑十分考验,而小娃身处其中,自然不会洞悉其中的逻辑,她有限的人生体验,更不会明白蛀牙意味着什么、近视又如何,生物的本质让她对所有的“控制”充满厌烦。
  
  在收与放的矛盾里,自己并不成功。我很早就明确,不能限制孩子,逆反是一种天性,就如同禁止拥有魔力,总能激发人双倍的渴望,越不要孩子做,她就越会去做。因此,我从来没有说“不要怎样”,一直在尝试正面引导。可事实证明,引导也有分寸与边界,过分关注和密切,同样是一种控制,让孩子更为逆反。
  
  比如刷牙。我牙齿不好,知道龋齿和基因有关,50%的人天生就易得龋齿,因此格外上心。可每次给宝宝刷牙,她都执意抢过牙套,自己刷。
  
  娃年龄小,必然刷不干净。为此,我一直试图正面引导,讲很多道理,不管用。来角色代入法,不行。那换游戏法,不好使。
  
  无数次的拉锯战带来强烈的挫败感,我只为她没有蛀牙,怎么就那么难?!!书上讲的让孩子躺在腿上,任由妈妈刷,这样的天使宝宝在哪里?宝宝是个急性子,难道她天生格外叛逆?
  
  直到一天,怀孕四个多月的好友打来电话,诉说各种担忧:会不会没奶,我一定要给他第一口母乳;我最近有湿疹,会不会传染给孩子;孩子有点偏大,是不是要节食……
  
  我劝她,“没关系的,生下来就有母乳自然好,如果不够,吃点奶粉也没什么。”因为一开始奶就多,我乳腺炎好多次,罪没少遭,我真心觉得奶少也不见得是坏事,但立马被斩钉截铁地否决,“只要孩子好,大人遭点罪怕什么!!”
  
  ——真是无比熟悉的心境!!
  
  此前,80后被抱怨自私、不懂得付出,当起妈来却变得极其靠谱。当然,主要指精神重视程度,动手能力另当别论。
  
  我自己和身边许多朋友,怀孕起就对小生命极其关注,在电脑前多坐一阵就会因辐射而不安,乱吃了东西也忐忑……
  
  这都还好,孩子出生后才是变本加厉:室温到底多少度,几小时一吃奶,晚上一觉应该睡几小时,恨不得制成表,昭告全家遵守。而在孩子的吃食、玩具上,更是成了科学家和侦探。
  
  似乎,孩子少吃一顿饭、少睡了几个小时,都会成为天大的事。这一切的根源,无外乎母亲天性:我想让宝宝更好啊!问题也恰在这里,当“为你好”过分浓烈时,就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紧张,让所有事情都进行的不那么顺畅。
  
  还是说回刷牙,在无数次斗争后,我终于放弃了,当然这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助力。总之,是放弃了,这主要体现在内心:爱咋咋样吧,蛀就蛀吧,我从小也蛀牙,不也活的还好。
  
  想通了、放下了,表面的把戏还是那套,和小朋友游戏互动、角色代入去刷牙,很是奇怪,她竟然就开始配合,我无法证明这中间有必然的因果,但事情就是出乎想象得顺利起来,然后,随着我一点点地放松,以前很头疼的吃饭、拉屎,也都不再是事儿。
  
  这样的经历让我不得不有了一些唯心的思考,世间事多苦于“求不得”,水中浮萍,愈逐愈远,世间幻缘,愈攀愈疏。在不断发达的世界里,我们习惯了人对物的控制,面对人,我们的控制欲也极其膨胀。
  
  尤其80后们,衣食相对无忧,比起父母一代,更关注孩子成长的细节,又因为从小都是过关模式,我们会把每件事情都视为任务,做好准备、实现目标。
  
  然而,养娃终究不是任务。本质上,这是两个生命个体的相处、合作。此时,过分的爱,不仅没能带来恰当的照拂,更会是不信任与绑缚。
  
  人与人之间存在气场,而小朋友是最敏感的生灵。过分的爱将带来紧张,纵使妈妈面带微笑,循循善诱,内心的控制欲仍能被真切感知。
  
  不排除,接下来宝宝可能还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或许,她的配合也只是一时,后面会有更激烈的令人抓狂。但终究,我意识到,面对孩子,要摆脱“父母”的角色设定,如朋友般平等,给他自由。
  
  你爱她,但不要因为太爱而总想控制。对待朋友,纵使再喜欢,我们都会清楚地知道边界,合理建议,不过分干涉,可对于家人,我们往往会忽略这种界限,总觉得对方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要两个身体共用一个大脑,而且这一切都还会以爱为名,扛着为你好的大旗。
  
  因此,作为妈妈,我试图如此,放下内心因过分关注而带来的紧张,顺其自然,慢慢地陪伴孩子成长,要信仰善的力量,从自己做起,当你发出天堂的光芒,孩子很难成为恶魔。

上一篇:你跟孩子说话“三思”了吗?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