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案例剖析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案例剖析
孩子为何会“偷”?
         发表时间:2016-03-17 11:27:23  文章来源:网络
 
  有家长曾经非常焦虑的问我,她发现钱包里的钱少了,依据她的判断,应该是孩子偷偷拿了。当家长将偷窃上升到道德层面时,就会臆想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将来带来多大的影响,如果不加以干涉,严重的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其实,孩子的偷窃行为,远没有我们家长想像的那么严重,我们应该去探究的是孩子这个行为背后所表达的需求,当你理解了这个异常行为背后的意义,或许就没有那么焦虑,而孩子的改变也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了。
  
  “偷窃”代表了孩子未满足的需要。
  
  在一个道德感或者规则感极强的家庭,孩子的行为被条条框框所限制,比如孩子想买个喜欢的文具,妈妈说你挑的那个不好用,我给你买;孩子想尝尝学校旁边小食店的辣条,你说那个不卫生,不能吃;孩子想买几本玄幻小说,你说那些书没有价值,看了是浪费时间;孩子想买个游戏卡可以和同学一起打游戏,你说打游戏会上瘾,不能玩……
  
  你看看,孩子的需求总是被家长合理的、无情的拒绝了。家长的拒绝反而激发了孩子想要拥有的欲望,而他自身缺乏抵抗欲望的能力时,就会寻求自我满足的方法,那就是偷偷拿家长的钱,自己做主。
  
  “偷窃”也许表达的是独立的需要。
  
  他无意识的觉得自己的需要被父母拒绝,他有能力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内心当然知道这个行为本身是错误的,而获得内在的替代惩罚就是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害怕被父母发现,被称为“坏孩子”。我们成年后会发现“内疚”其实是一种惩罚,但也是我们内心美好的东西。我们的道德感会让我们在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时出现这样一个不太舒服的情感体验,这个体验的过程反而成为净化心灵的过滤器。这就如同我们心理学上所提到的冲突,在做与不做,做完有内疚感时,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
  
  “偷窃”也许表达的是期望与父母情感链接的需要。
  
  孩子在情感上常常被父母忽略,希望通过这样破坏性的行为引起家长的注意。意识上他当然希望父母不要发现他这个错误的行为,但潜意识却非常希望父母发现他这个秘密。一次没有发现,他再重复一次,屡次得手,他的内心焦虑也在逐渐的增强,直到终有一天被父母发现,这时他才会长舒一口气,这个计谋终于得逞。父母终于看到了他的存在。
  
  我们会发现在家庭关系中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家庭出现问题总是在最敏感、最脆弱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父母关系不融洽或者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要么在学校开始调皮捣蛋,要么成绩下滑,要么出现身体疾病,而处于战火中的父母就不得不放下各自的武器,一起去关心那个出了问题的孩子,这样夫妻之间的矛盾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暂时的化解。
  
  “偷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焦虑,这种焦虑反而会吞噬孩子内心的纯净,把孩子推向你所期望的反方向。当我们看到“偷窃”背后隐藏的东西,我们也就很容易得到解药了。
  
  首先,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过度控制。
  
  朋友分享了她小时候“偷钱”的经历。她非常想买一只玉米形状的钢笔,因为看到有同学用,特别想尝尝自己用是啥感觉。但她的爸爸说需要考两个一百分才给买。最后她只拿到了一个一百分,直觉是不可能从爸爸那得到那只钢笔了,而她又特别希望拥有,就决定偷爸爸的钱自己去买了。
  
  这个故事好像爸爸设置了条件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实际上需求无法满足,那种缺憾让孩子萌发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动力。爸爸设置严苛的条件实质上就是拒绝了孩子的需要,而这样的条件让这个孩子潜意识中出现了与父亲的对抗,所以她也很难达到期望的分数。
  
  我们长大后总是有一些情节,比如,小时候特别期望得到的一样东西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拥有,在自己有实力可以自己买的时候就有点管不住手,总是在那样东西上特别大方,明知买回来用处不大,还是停不下来,这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其次,给孩子自主权,让他自己管理零花钱。
  
  和孩子设定好规则,孩子愿意买什么东西,让他自己去安排。大胆一点的家长可以让“小鬼当家”,就是把家里的生活开支都交由孩子去安排,记录家庭开支,结余下来的钱可以孩子自己支配。孩子有当家作主的感觉,有了钱的控制权,也就在家庭有了话语权,这样他的需求也就得到了尊重。
  
  最后,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关注。
  
  对于孩子来说,最可怕的是被忽略,不被重视。当孩子不被父母看见时,父母感受不到孩子的不开心,也没有心思分享孩子的喜悦,孩子内心对父母的忽视,最开始也许会通过一些反常的行为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当这样的行为都失败时,他就会启动情感隔离的防御,父母在想去关系他,走进他的内心就非常困难了。
  
  童年时期物质的不满足未必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创伤,但情感上的缺憾与不满足才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孩子终其一生都会去寻找那个给予他温暖的客体来填补内心的巨大空洞。所以,满足要趁早,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

上一篇:孩子被父母控制后——
下一篇:溺爱孩子有哪些严重后果?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