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案例剖析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案例剖析
父母应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发表时间:2016-02-15 13:41:50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一次在快餐店吃饭,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妈妈带着大概7、8岁的儿子去吃饭,因为人太多,妈妈把随身带的食物放在了桌子上,让孩子等着,然后去排队买饭,孩子很乖的站在那里等,因为当时那个凳子比较高,孩子够不着。等妈妈买好回来后,发现有了其他的空桌,就把饭菜放在桌子上,孩子看到妈妈到了另一桌,就拿着带来的食物去找妈妈,但是,方便袋没有系好,孩子把食物洒了一桌子,顺着就流到了地上。也许是因为在众目睽睽之下孩子的行为让妈妈丢了脸面,也许是因为孩子把刚买好的食物给弄洒了,妈妈对着孩子的手就是狠狠的一巴掌,并且对孩子瞪着眼、咬着牙的说:“笨死你算了,谁让你拿了,你闲的没事干了?”。
  
  不要把失误当错误去惩罚孩子
  
  其实,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闯祸了,本来就吓的够呛,妈妈的态度和一巴掌,让孩子更恐惧,委屈的眼泪顺着脸流了下来。妈妈不但没有罢休,还是不依不饶的,唠叨个没完,最后看着孩子坐在那里也没有吃饭,低着头不停的抽泣。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很多父母都遇到过,也曾批评过孩子,甚至有的也打过孩子,不管是批评还是打,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记住所犯的错误,遇到类似的事情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知道该如何处理。但是,父母的方式,真的能够起到教育的目的吗?真的发挥了效用吗?
  
  就刚才的案例来说,孩子本身是好意,帮妈妈拿东西,他本意也不愿意出现意外,当事情发生了以后,孩子也是很害怕的。再说了,开始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袋子里的东西是什么,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别洒了。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想替妈妈做一件事情,没想到反而帮了倒忙。事情既然已经如此,妈妈就不应该指责和打孩子了,这种情况父母要安慰孩子,告诉孩子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了。 对于孩子不是故意而犯下的错误,父母要引导,要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如何做,才不至于出现问题。
  
  一味的打骂,让孩子只有恐惧,根本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上,而忽略了事件本身。这种问题的转化,才是问题,这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打骂而产生敌对情绪。
  
  重要的是,孩子本身的好意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同,反而因为失误得到的是父母的惩罚,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态度,让孩子会有委屈,继而会把委屈转化成负面的情绪积压在心中。
  
  换位思考,体会孩子的感受
  
  父母不要总是装大人,在孩子面前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当着孩子的面,不妨做回孩子,换做自己回到小时候,会怎么处理问题,会是什么心情,这样会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情,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有了问题以后,父母会因为孩子的错误而产生情绪,在有情绪的情况下,父母处理问题,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伤害到孩子。此时,父母的所作所为,也不再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会让问题升级,父母会越说越生气,孩子是越听越迷糊,说来说去,问题没有解决,孩子受了委屈,加重的问题的严重性。很多家庭问题也正是这样引起的,本来开始的时候就是芝麻粒大小的事情,就是因为彼此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指责对方,别人都是错的,唯有自己的是正确的,哪怕明明自己也有错误,也会闪烁其词不承认。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认为自己通晓一切,往往会武断的打断孩子,自以为是的批评孩子,强词夺理的埋怨孩子。“就他那点小心眼,我还能不知道他想什么?”这是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清楚。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父母在某些事情上未必知道的就比孩子多,父母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当孩子想说话的时候:“闭上你的嘴,别说了,还想狡辩”;当孩子做一件的时候:“你看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能快点啊”;当孩子受了委屈哭的时候:“别哭了,就知道哭,还有什么能耐”,特别是当孩子做了让父母不满意的事情的时,父母就好像抓住了孩子的“小辫子”,会把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折腾出来,以此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孩子是错误的。其实,很多时候,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就已经错了。
  
  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小女孩摘花,并没有去批评和制止孩子的行为,而是蹲下来去询问孩子摘花的原因,当他知道孩子是为了生病的奶奶而摘花,反而摘了两朵花送给女孩,通过这两朵花的奖励,苏霍姆林斯基强化了孩子的好行为。
  
  假设苏霍姆林斯基当时看到女孩摘花,不问清什么原因,就上前呵斥、指责孩子。虽然,制止了孩子摘花的行为,但是,错误的作法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伤痕,孩子的好意被人误解,特别是被“重要他人”误解,这会让孩子形成低自尊,不再相信他人。
  
  孩子的成长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为只有问题的出现才会让孩子学会一些东西。父母要正确的看待问题,不要在处理问题时制造出新的问题,更不要在孩子有了问题后一味的指责和批评,而是要指导孩子去处理问题,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协助孩子走出困惑。

上一篇:孩子只需要物质满足吗?
下一篇:老师向你告孩子的状 你怎么办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