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校探索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家校探索
阅读是孩子通往幸福的途径
         发表时间:2015-11-06 11:04:01  文章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不要让阅读

        成为学习工具

        传统语文教育方式常用概念化的步骤解构书本,把它从背景信息到中心思想层层剥开,让孩子像上生物课一样学习语文知识,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将读书变成学习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和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非常不赞同此种阅读方式,他建议的“去工具化”阅读体验是“阅读儿童文学”。

        家长和教师带孩子走进儿童文学,不一定需要掌握文学技术,而是可以像声乐老师一样,引导孩子从感受出发。周益民说自己看过著名声乐教师方琼教青歌赛选手如何表现歌曲《草原之夜》的视频:方琼先让选手想象“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夜晚,在草原上,一点声音都没有。”然后问选手,“连风吹一根草的声音都能听到,你会怎么表达?”

        “现在的阅读教育大多是分体式的、碎片化的、理性的,但阅读恰恰应该是和声乐一般整体的、感性的教育。”周益民说。在周益民看来,阅读的“去工具化”,需要家长和老师为孩子制作结构化阅读书单,与个性化的读书经历结合。制作书单时,除了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顽童”和“自然”,还要考虑到作家的国别,作家的性别,还有代继的传承等因素,通过这些看不见的结构让孩子主动理解故事背后的隐喻。周益民说,“我们的推荐最终要让孩子形成自我推荐的能力和意识。”

        刘绪源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儿童文学理论。他认同阅读教育要让孩子学会体验这一观点,但语言同时牵涉到大脑的先天条件,以及后天的文字学习过程,所以他支持家长和学校对孩子进行阅读训练。

        刘绪源2岁的小孙女喜欢画画、涂颜色,但是她的涂就是乱涂,涂着就没耐心了。刘绪源会对孩子说,“涂完了我们就拍手,可以拍手了吗?不可以,那就再涂。”对孩子来说,涂颜色是愉快的,但要把颜色涂完是不愉快的,这就相当于,孩子会对家长和老师的语言训练感到不愉快,但感受语言时又是愉快的,这两者应该结合起来,不能只重视其中一项。

        兴趣来自

        每个可能的瞬间

        小学校长、童话作家何夏寿则认为,只有让孩子拥有阅读兴趣,他们才能从中找到通往幸福的途径,兴趣很有可能因生活的某个瞬间而激发。比如,他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就来自小时候看戏的经历,而他对看戏的热情全部来自父亲。

        何夏寿的父亲从本地捕捉新鲜的泥螺,腌制后卖到杭州,在上世纪70年代,这叫做“投机倒把”,是不被允许的,很容易被人抓住,倒掉泥螺。但杭州人喜欢在夏天吃泥螺,所以常有人铤而走险。

        有一次,从杭州城回来的父亲阴沉着脸进门,一家人都以为这预示着泥螺全被倒掉了。而他父亲却说,“这一次我不但没被倒掉泥螺,而且挣了47块钱。”原来,父亲把装泥螺的桶分成3格,从下到上第1格装米,第2格是空的,第3格是黄泥螺,他打着卖大米的幌子,实际卖的是黄泥螺。当时,他一喊“卖黄泥螺”,一群戴红袖章的人就跑过来,“父亲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辣椒往脸上一抹,装肚子疼。”何夏寿说,“红袖章”看见他父亲坐在地上,哭得很起劲,就赶紧去叫医生,在这个空隙,父亲赶紧用下格的米取代了上格的黄泥螺。父亲后来说他相信戴红袖章的人知道他在卖黄泥螺,只是他们与人为善,装作不问。

        何夏寿问父亲怎么想到用这样的木桶来做生意,父亲回答,“我是戏里看来的。”父亲告诉他,有一出古戏叫做《狸猫换太子》,用上边的仙桃和下面装的太子对换。然后,父亲问何夏寿,“以后村子里有唱戏的你去不去看?”被父亲的“卖螺奇技”深深吸引的何夏寿回答一定去。

        后来,何夏寿在父亲的肩膀上看了上百出的戏文,“现在想起来无论是《樊梨花》、《狸猫换太子》还是《三打白骨精》等戏文都成了我宝贵的阅读素材。”他说。何夏寿通过亲身经历告诉家长,通往阅读的途径其实并不止有一条。家长如果有自己的文艺爱好,就可以带孩子走进儿童文学世界,帮助孩子建立对文学的兴趣。

        成人要先体会

        阅读的快乐

        有很多孩子喜欢汤素兰写的故事,但汤素兰却说自己“很害怕去学校”,原因是一走进教室,老师就会让学生谈读了《笨狼的故事》有什么感受?而孩子们说出的感受都是作为故事作者的汤素兰所没有的。她说,“《笨狼的故事》开篇不久有一个情节是笨狼到湖边去玩,碰上了小鸭子,就做了鸭子的爸爸。对此,很多小朋友就会说,这个故事教他学会了要热爱小动物。但我写作时的想法并非如此。”家长和老师在训练儿童的阅读能力时,通常把“你读出了什么内容”,作为考核阅读水平高低的方式,这让汤素兰非常无奈。

        在汤素兰看来,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是与孩子一起重新成长的过程,在阅读中,成人可以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心,重新看这个世界。所以,她建议家长在阅读时要增加的是对文学的感受力,要削减的是用各种方法分析作品的方法。

        汤素兰有一个作曲家朋友,当他开始和孩子一起读童谣时,突然发现了另一片天地。他蹲下身子用和孩子差不多的高度看世界,就写出了童谣《蜘蛛蹦极》——从下往上看,蜘蛛像在蹦极。是孩子让他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为此,汤素兰认为,家长和老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时,最重要的不是要告诉孩子书中有他们需要了解的知识,而是要自己先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再把幸福传递给孩子。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通往幸福的途径。

        语文试卷

        只是“文字游戏”

        有许多家长会困惑——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但语文成绩还是不好?孩子为什么考不好,问题很可能出在试卷上。深圳市百仕达小学校长、2015年深圳十大领读者熊佑平对此深有感受——小学语文试卷考的填空、连线等,就是考字的意思。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去”有4个意思,一是“到什么地方”;二是“流失”;三是“消失”;四是“相聚”。下面两个句子:“爸爸去哪儿了?”“时间去哪儿了?”中的“去”是其中哪两个意思?答案分别即是“到什么地方”和“流失”。对此,熊佑平的体会是,“工具式语文把语言当成是碎片,认为听说能力是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慢慢累积形成一套整体的语文知识,这种自下而上的语言观其实是有问题的。这是工具论导致的结果。”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语文试卷上只有70分,请你告诉他没关系,那只是一个文字游戏而已,我们不玩那个游戏,我们要玩高大上的游戏——去阅读。”熊佑平提议家长改变看待语文成绩的态度,这将有益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建立自己的阅读观。熊佑平认为,当孩子大量阅读的时候,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的理解力,他们的表达能力都将得到质的提高。他说,“我们的孩子的语文能力,其实要比家长和老师想象中的好,只是这个世界在折腾他们而已。”

上一篇:老师的话为什么比家长的话管用
下一篇:如何解决小学生上课走神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