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家教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名人家教
父母的爱,承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发表时间:2013-02-28 03:45:14  文章来源:中国妇女报
 
父母的爱,承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回眸2012“中国母亲”和“中国父亲”报道

 

  ·写在前面·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和教育,会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成长。综观中华民族那些杰出的志士仁人和栋梁人才,你会发现,父母的早期教育往往别具一格,值得后人学习借鉴。那些可称得上“中国母亲”和“中国父亲”的父母们,曾经用摇摇篮的手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形象,他们的哺育教育经验、他们的追求,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形成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宝贵经验。

  继往开来,中华民族要更强盛,中国的父母们担子更重,身体力行当自强,同时也不妨研究借鉴前人的经验。唯如此,才能保证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优秀人才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母亲”和“中国父亲”访谈系列报道,是中国妇女报社自2010年10月起为年轻父母们献上的礼物,旨在帮助年轻父母亲们找到一面面中国家教成功的镜子,走近成功的父母亲们,感知他们的家教真谛,感受由他们经历和总结的博大精深的家教内涵,以及教育思想脉络的变化。

  回顾2012年“中国母亲”和“中国父亲”栏目,我们推出了46位名人父母们的养育智慧和家教艺术。

  46位名人,46个故事,虽各不相同,又兼具共性,那就是他们与子女亦师亦友的平等交流;自信自强的品格培养;严宽有度的教育智慧……在此,我们选取不同业界有代表性的十位名人家教经验再次呈现,以期让读者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找到适宜的、科学的家教方法,用家长的智慧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

  2013年,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家庭教育,是本版采编人员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广大读者中所有的父母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新一年广大读者与我们进一步互动,让“镜鉴”版办得离您的要求更近、更有时效性。

莫言

  ●父亲在村里最有文化,读过私塾,会打算盘,一直担任着生产队里的会计职务。本来,会计因为工作的独特性是可以不下地干农活的,但父亲坚持着白天跟其他社员一道下地干活,收工后晚上回到家,开始给队里算账。天天因为忙活到很晚,所以跟孩子们也没有更多的交流。但父亲跟我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在外面惹事。

  ●父亲是一个言语特别谨慎的人,不愿意也不会说出来。一次二哥去机器已收割过的麦田里捡了一捆秸秆,他看见了,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们都知道这说明他不希望孩子做这种事情。这是我对饥荒年间的父亲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那种做人的傲骨,不随波逐流,不与俗世为伍的书生意气是父亲独有的,那是一种隐隐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留给子孙的财富。

袁隆平

  ●母亲常说,“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教师出身的母亲,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我们5个孩子身上。

  ●“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命如火般不灭的激情和热爱,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好礼物。

  ●“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土地是生命之源。”饭后庭院里,母亲虽然没有站在讲台上,可是声音依然铿锵有力。如果说这是母亲对我第一次关于土地概念的启蒙,那么,母亲带我游览神农洞,给我讲神农诞生的故事,则让我领悟了“民以食为天”的含义。

杨洪基

  ●母亲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时候,我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但看向母亲谦柔和善的脸,我隐约明白蕴藏于其间的意义:大概,那是一种善待他人的生活态度。

  ●母亲对我们的教育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要求我们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水不能出声儿,夹菜不能乱伸筷子,只能夹自己面前的菜……每当我们几个孩子中有“出格”的,头上准得挨那么一下“磕”。在那个年代,母亲认为,“养得活、养不活”是由不得去选的,而“成得人,不成人”则是可通过教导而改变的。

  ●“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连兄弟姐妹间的关系都处不好,这个人就是不可交的。想一想,连父母兄妹都可以不顾的人,怎么可能忠诚于友谊?”这些,都是母亲教导的。

阎肃

  ●阎肃父子之间一直就有很好的互动,爷儿俩最爱玩的“双肩着地”游戏,不知不觉中淡化了父亲的身份,转而成为最好的“哥们儿”。

  ●儿子好斗,“斗蛐蛐”也是一种“斗”,阎肃将儿子好斗的秉性引导到斗蛐蛐、“不犯事”的事情上来,还激发出儿子学习自然知识的热情,能有效转移儿子“斗”的方向。

  ●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让小霸王变身优等生。而要引导孩子,首先得让孩子信服,如何让孩子信服呢,阎肃取胜的诀窍是信任孩子。

刘洋

  ●从小,父母亲对我的要求就很严格。比如扫地,一次扫不干净必须重来,直到扫干净为止;想出去玩儿,必须先认真完成作业;读书写字要保护眼睛,姿势一定要端正;想买零食,父母亲只要说过“不许吃”,再怎么求也没用;有好吃的,“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就是榜样,一定要让长辈先尝。这种教育让我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坚持,还要做到最好。

  ●上学后,父母亲不断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写作业就是考试,考试就像写作业。”一方面是想让我写作业认真,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识地让我在考试的时候因为平时学得扎实能够自信。

  ●刚入航校,训练中的坚毅得益于父亲从小对我的锻炼。记得一年级时不会跳绳,父亲就不厌其烦地陪着练,最终拿到了跳绳比赛第一名。上初中时,体育成绩不理想。父亲又在家里准备了铅球,每天陪着我蹦楼梯,掐着表监督我练长跑。父亲总是让我坚持、再坚持。

濮存昕

  ●只要父亲晚上有戏,家里一下午谁也不能大声说话。父亲演戏之前不吃饭,濮存昕经常拿着饭盒去剧院给父亲送饭。在化妆室通向舞台的长廊里,有条黑黑的甬道,这条甬道不准小孩子进,孩童时期的濮存昕常常站在这条神秘的甬道口等父亲,“我知道甬道的尽头就是充满灯光的辉煌舞台。”

  ●关于名利,父亲曾对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对物质的东西看得比较淡。物质生活是没有穷尽的,有个词叫欲壑难填!还有,我们是‘清白吏子孙’,我们的家风传承、生活态度、言谈举止,孩子们是看在眼里的。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告诉儿子应该怎么去做。是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祖父严厉,所以父亲要当一位慈父,他说:“我对孩子们绝对不会像我父亲那样严厉。我不讲父道尊严要你们必须听我的,我是把你们当成朋友。”是朋友就得彼此尊重,因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彼此间的相互学习,就成了我们这个家庭的相处方式。

林丹

  ●妈妈爱打球激发我的兴趣。妈妈是体育爱好者,喜欢打乒乓球和排球,她打球时就带上我,让我在场上跑着玩。我第一次看到羽毛球时,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妈妈从小训练我不肯服输的劲头。在小时候的训练项目中,最让我害怕的就是压腿。刚开始时,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帮着压,我疼得直哭。回家后,妈妈还要求我继续练,不管再怎么疼,妈妈从来没让我停止过。

于丹

  ●从我降生那天起,父亲就带我走入一种“氛围”。家里没别的,就是书多,连厨房里都有书橱。父亲一有时间就转新华书店,给女儿搜罗各种书。父亲喜爱诗歌,诗歌是家里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自己念诗,教我念诗,和朋友在一起念诗,也给妈妈写诗。耳濡目染,我从小就爱陪着父亲一道看书。

  ●父亲教育的前提,是让学习变得轻松。为了让我理解“麦浪滚滚”一词的意思,父亲不惜用一整天时间带我跑到郊区看麦田。

  ●父亲顺势引导,从不强求我做任何事情,而是耐心地给我讲道理。从小培养我自己的主见。

司有和

  ●早期诱发强调诱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诸如理想、性格、自信心、自觉性等等。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能有改变,比原来有进步,他的学习成绩肯定会上升。

  ●自信心的诱发和培养就是“尽可能设法让孩子经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它可能是幼儿园里一次游戏的获胜,可能是小学里一次跳绳比赛中得奖……

  ●当孩子在某个问题上第一次出现不自觉行为时,家长应抓住不放,因为这时这种不自觉行为往往是偶然发生的,还未形成稳定的意志品质,若能及时教育,就容易纠正。

董卿

  ●父亲从小就培养我的阅读习惯。长大后才发现,读这些大部头的中外名著,全靠当年的“童子功”。所有的书都不会白读,会在未来让你更加出色。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父亲属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学风严谨、家风亦如此,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就要求我主动承担家务劳动,锻炼身体是父亲为我定下的每天必做“功课”。上中学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要求我去勤工俭学。正是父亲的严厉教育,磨炼了我的意志,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成为我最大的精神动力。

上一篇:宋嘉树:老兄错了,这不是开玩笑
下一篇:胡适家教观:家教中最重要是母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