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外教育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国外教育
教育问题也是思维方式问题
         发表时间:2013-03-17 18:01:42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吴晓蕙
 

      我儿子在美国出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读到现在的高中。我本人在美国大学做过三年讲师,目睹了学生所有阶段教育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以及近年来帮助中国的初中生做出国留学前的预科培训,从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出发深切体会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本质区别:中国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因此是单纯的应试教育。美国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知识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多样化人才,可能这就是所说的素质教育。

  我们预科班学生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不会做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他们已经习惯了每次考试一定有唯一的标准答案,那是老师教的知识,学生不需要思考,只需要知道和记住老师教的答案。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学生们遇到类似“中国教育制度好,还是美国教育制度好”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显得手足无措。美国高中里几乎每一门我们觉得是文科的课程中,都常常需要学生们回答这类的问题,他们早已见怪不怪,遇到这样的题目就知道需要给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说法,无所谓孰对孰错。美国对多元化的包容就这样体现在其中。

  第二个问题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仅是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还有中国人和美国人表达习惯的问题。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有show-and-tell的活动,锻炼每个孩子当众说话并且把话说明白,这就是能力的培养。中国历史悠久的官场文化,让当官的都知道有话不可以直说,一定要互相猜才有意思,孩子们必然会被传染到。其实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把“表现很差”说成“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然而在学生阶段,美国孩子都是很直截了当的。我喜欢课堂上听到学生回答问题,会在一个观点之后追着问为什么,找逻辑漏洞,逼着他们思考,然后一直逼问到具体的例子,要用很多时间教学生们把他们的思想整理清楚,先开门见山但是准确地表达出来,然后再补充证据,而不是像中国作文,先罗列证据,最后再“总而言之”。

  我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自信心问题。中国学生都很不愿意和老师有目光接触。不幸的是,在美国如果和对方说话不看着对方,会被认为是不自信甚至是不礼貌。

  第四个问题是身体素质问题。我在美国所教的大学生们,每天都会去健身房锻炼一个小时,这是他们从小养成的锻炼习惯,因为中学期间他们每天都有体育活动。在以健康和力量为美的美国,高中学生们崇拜校队体育明星,而不是门门得A的学生。

  第五的问题是成熟和责任心问题。因受日韩影视的影响,初中生喜欢扮“卡哇伊”,喜欢嘟着嘴撒娇照相和穿瘦腿裤留长头发,这些在穿校服的学校里不符合着装标准。中国学生喜欢凑在一起讲中文,背后议论别人长相,而不是开放思维多认识一些美国小朋友。这些都是有些美国学生会觉得中国学生们“怪”、“不成熟”的原因。要求一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们表现得跟大人一样成熟并不现实,但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关心爱护别人、为别人着想、不做幼稚可笑的事情,这是我们应该可以做到的。我对学生们说:“假设你们班上来两个美国同学,他们每天凑在一起讲英语不搭理大家,那你们肯定也不喜欢去主动搭理他们,如果他们主动来跟你打招呼,跟你聊你们共同喜欢的话题,或者一场球赛,或者一场电影,哪怕他中文发音不好讲得不流利,你一定也会很喜欢跟他聊天。”道理很简单。

  中国学生们之间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无所谓哪个对哪个错,但是对于要去美国高中留学的中国学生们一定要对此足够的了解。

  ——作者为华盛顿特区附近麦克尔留美预科学校(MichealAcademy)校长

上一篇:多大的孩子最难“养”?
下一篇:中美父母育儿细节有哪些差异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