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孩子性教育 > 正文   
今日看点 更多
·河南灵宝市举行校园安全工作专题报告会 ·教育部通报6起学校违规收费案例 ·河南商城县举办大型校园安全知识讲座 ·谁把许可馨推向了舆论“风口浪尖” ·武大出版社下架关于果子狸儿童读物 · “家校共育”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动不动就“进校园”的病得治 ·杭州: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 ·南京两家长被上“名校”骗走27万 ·怀化市一小学教师让学生自扇嘴巴 ·人大代表: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两会:“互联网+教育”值得支持但不能依赖 ·教育部通报广告进校园事件
 
专家视角 更多
·孙金龙:许可馨事件有何进步意义 ·唐江林:基础教育要为孩子奠基终身发展 ·陈凤珍: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赵忠心 家庭教育发展勿忘追根求源 ·郑渊洁:家庭教育不是管理 ·李镇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俞敏洪 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 ·丘成桐: 兴趣培养决定孩子终身成就 ·米粒妈:为何普通人家更需要应试教育 ·窦桂梅:学校最不希望家长做什么 ·郝晓敏:如何让老师与家长停止“互掐”? ·孙云晓: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天一燕:父母有修养孩子才有教养
 
  孩子性教育
“幼则束以礼让”
         发表时间:2013-08-19 10:01:06  文章来源:新浪网 赵忠心
 

  对小孩子行为、品德放任自流是糊涂认识

  要说现在的小孩子,个盯个的都是聪明伶俐,两三岁就会唱很多儿歌、背诵古诗、算算术,有的还有外语、钢琴、书法、绘画、舞蹈等特长,一个比一个精灵,着实让人喜欢。

  可说到行为习惯,有些孩子的表现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比如,没礼貌,不合群,不懂得谦让,不知道分享,唯我独尊,独占欲强,心里没别人,只有自己,“娇骄”二气,霸道蛮横,等等。

  这种反差,绝不是天生的。这跟一些家长教育观念片面有直接的关系。

  有的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管了也没用。也有的认为不要过多地管教,免得压制孩子个性的发展。因此,只抓孩子的智力发展,而置孩子的良好习惯、品性的培养于不顾,放任自流,任其为所欲为。其实,这是一种糊涂认识。

  说孩子“不懂事”,就是还处于“蒙昧”状态。“蒙”的意思是被遮盖、包裹。“昧”就是糊涂、不明白。所谓“蒙昧”就是知识未开,不懂得事理。无论多小的孩子在生活中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然话,就会处处、事事受到限制。现实生活需要孩子懂得事理,明白规则。恰恰在这还不大懂事的时候,正是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的极好时机。

  孩子不大懂事的时候是行为、品德教育的极好时机

  孩子年龄越小,感受能力就越强,可塑性越也强。也就是说,小时候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训练,作用最明显,效果最好。人们常说:“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最好的图画。”小孩子是教什么,就学什么,而且一教就会,记忆牢固,容易形成行为习惯。而小时候形成的行为习惯,就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特别牢固、持久,给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终生受益无穷。“幼儿是成人之母”,也说的是这个道理。

  抓好早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易经.蒙卦》中说:“蒙养以正,圣功也。”所谓“蒙养”,即开启蒙昧的意思。这是说,对蒙而无知的童子,及早施教,使之不失其正,是圣人之功。清朝末年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中也指出:“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教育第一基址。”这是说早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是人生成长的第一块基石,要特别的慎重,大方向要正确,不能出任何的偏差;否则,会给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制造障碍。

  正如古人所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广”才能“流长”。不论做什么事,都力争开好头。小时候及早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历来有重视孩子的早期行为规范训练的传统

  我们国家向来有重视早期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的传统,并且放在首位。古人说:“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这是说,小孩子的早期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智力开发则是第二位的。就是说,在这基础之上,才进行智力开发。中国过去的家长,恰恰是在孩子正处于“似懂非懂”的这个当口,进行行为规范训练。这种做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古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流传非常久远的童蒙读物《三字经》,主要是对儿童进行知识和历史教育的教材,但仍把行为规范的教育放在首位。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主张从小教育孩子尊师敬长、谦让友爱。

  再比如,主要是对儿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的《弟子规》,一开头就在总论中明确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仍旧是把行为规范教育放在首位。并且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要求。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等等。对行为规范要求得非常具体入微。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也是逐步养成的。小时侯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苗头,及时管教,很容易纠正。但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不管不教,甚至反而觉得很得意。比如,孩子张口骂人,觉得很好玩;抢夺别的孩子玩具不制止,认为孩子长大了不吃亏,等等。

  这正如宋朝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一书中批评的那样:“若夫子之幼也,使之不知尊卑长幼之礼,每至侮詈(LI)父母,殴击兄弟,父母不加诃禁,反笑而奖之,彼既未辩好恶,谓礼当然;及其既长,习已成性,乃怒而禁之,不可复制。于是父疾其子,子怨其父,残忍悖逆,无所不至。此盖父母无深识远虑,不能防微杜渐,溺于小慈,养成其恶故也。”

  这是说,在孩子小时侯,不进行尊卑长幼的教育。辱骂父母、殴打兄弟姐妹,家长不但不制止,反而夸奖。孩子不能分辨是非善恶,便误以非为是,以恶为善。这样,便习以为常,养成恶习,即或愤怒地批评、制止,也不能奏效。于是,父母就会与子女相互怨恨,产生对抗情绪。子女便日趋下流,无所不为,越陷越深,无法收拾。这种完全是由于父母娇惯溺爱,缺乏遇见卓识,忽视早期行为习惯教育,未能防微杜渐所造成的。

  为使孩子健康成长,要把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放在早期教育的首位。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是婆婆管教儿媳妇立规矩,要在刚刚进门的时候;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训练越早越好,在两三岁时就要开始,家长们可不要坐失良机。

上一篇:读聂绀弩的《怎样做母亲》
下一篇:“上善若水”映射出的7种成功境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铸基教育网 京ICP备13010889号-1